“另类”普惠金融:优化国际经济合作模式

作者:齐欣 2016-10-10 11:45

无论是普惠金融理念、国际经济合作模式的优化配置,还是金融治理和市场竞争格局;都有挖掘、提升和融合的空间。

经济观察网 齐欣/文 相信吗?作为今年G20会议重要议题的普惠金融也可以从国际贸易角度去思忖——诸如,通过优化国际经济合作模式,实现普惠金融的精准发展。

普惠金融的概念由联合国在2005年正式提出。广义而言,普惠金融就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控制风险,进而将服务的范围拓展得越来越广。

不妨从三个层面去厘清普惠金融与国际贸易的内涵与外延关系,试图找到二者的融合点,拓宽金融活动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使之更为专业化。

观点一 ,抓住问题导向,按照贸易与金融共生逻辑,重新认知普惠金融理念。

按照贸易与金融共生逻辑,以普惠金融服务不平等,金融资源不平衡,金融发展不协调,商业可持续性有待提升,普惠金融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以及普惠金融政策与指标测度对接等问题导向,沿着公益性普惠金融,小额信贷金融与现在的综合性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而形成了大金融、宽内涵、多维度特征,提升对普惠金融理念的重新认知:即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有机结合,普惠金融与国际金融机构与组织的有机结合,普惠金融与科技金融的有机结合,普惠金融与可持续发展金融的有机结合。

观点二,从尺度重构的视角,优化配置国际经济合作模式,创造新经济空间,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从大金融理念出发,根据产业政策优先发展的次序,通过国际援助,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RJVs(研究联合体),订单农业和管理合约等非股权投资合作方式的功能,实现产业选择和创造性的产业转移。研究中国主导区域价值链下的产业重叠、产业优化、耦合诱发的新经济空间。

观点三,加强金融界域治理,在主导区域价值链中,形成有序竞争格局。

在全球化和大数据发展的趋势下,做好税收筹划、转移方式、风险管控、贸易便利化、共同体打造等界域治理的策略选择研究。普惠金融的精准发展是以市场准入的专业化经营联动,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跟踪的投资项目评估,形成科学的业态分布,实现金融业务模式和金融资源的优势互补,功能互动,资源互流,利益互惠的有序竞争格局。做好金融教育层次化,培养金融素质,提升金融活动意识,使金融服务专业化。

综上,无论是普惠金融理念、国际经济合作模式的优化配置,还是金融治理和市场竞争格局;都有挖掘、提升和融合的空间。诺大的市场空间潜力摆在那里——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2014年仍有约20亿成年人无法享受到最基础的金融服务。

而且,普惠金融能带来场景的延伸;如果在上述三方面的基础上,再运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即数字普惠金融,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等,以数字化的方式去解决金融信息载体或信用凭据等问题;也许更能实现普惠金融的精准发展,“另类”普惠金融也就不“另类”了。

 (齐欣:天津财经大学、国合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