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要不要解决?不能只提经济口号

作者:吴敬琏 2016-10-15 12:03

对领导和企业家来说,需要反思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思维习惯。

我很高兴来参加咱们第一届的野三坡中国经济论坛。我想说点什么,我就说三点。第一个呢,就是科斯对中国经济评论,我在03年参加经济论坛时对中国经济的开拓思想市场,研究基本问题,探索中国长期发展的路径。我解释一下。就是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面临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发展,用什么方式发展,才能保证发展。第二个就是体制,这两个问题是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需要解决的的问题。对领导和企业家来说,需要反思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思维习惯,就是回避理论思维和蔑视理论思维上,就是习惯而不是深究他的基本问题层面。就是问题的提出和应对方法。对问题本身认识不深刻。我举一个例子来说就是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长期按照苏联发展方式产生的问题,我们是不是认识到了呢?看似这样。但如何解决呢?我们没有深入的思考。改革开放和1981年两次挑战,两次调整针对的问题,就是针对苏联的发展模式。指导这两次经济调整深层的理论上的,那就是1980年国务院提出的十大建设方针。十大建设方针提出克服苏联式的增长方针和方式?他有没有点到呢?有点到,就是效率低。但是从基本的理论来说,他没有放到一个基本的增长函数下来分析。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个问题呢?第二次调整是1980年末,我们有一位理论家在红旗杂志上发表文章,文章的标题叫《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就是生产资料优先发展,重工业要减速,要把农业发展起来,轻工业发展起来,商业发展起来。第二次调整也就无疾而终。到了后来,95年这个问题就很严重,国家计委就提出来,用了苏联60年代的口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从粗放式发展方式到精细式发展方式。第二个是,这个认识并没有普及,只普及到一些干部和群众。匈牙利经济学家在《社会学经济体系》提到用生产函数来解释什么叫增长方式,所以这个基本理论并没有解决。到底从哪里转变到那里呢?就不清楚了。

到了2000年这个基本的认识,被一个很简单的东西“经验规律”概括。他是根据早期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往后推到,风靡中国,造成了第十个五年计划,经济增长方式逆转。就是说基本问题要不要解决,你根据一些现象提出的口号,很脆弱,因为理论的认识,因为利益。20世纪末导致了产权过剩。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产权过剩。河北要解决的钢铁产能过剩。就是18大讲的,03年04年开始调结构,要减少落后产能,结果是怎么样?大家都知道,越来越糟糕。就是说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就事论事还是不成功的。第一个问题的是,有些问题是浅尝辄止,现在又一轮讨论产权政策,但是这个政策已经好几轮了,就是对基本的问题没有思考。我记得1987年发展研究中心给国务院写了一个报告,引进日本的产权政策,但是当时呢,在我们的研究部门对基本问题还是有研究的。在石油危机后,日本是有反思的。所以在早期1982年,美国教授约翰月,日本奇迹,完全同意产业政策,但是这是一个美国教授。东京的《日本的产业政策》是批评的,认为产业政策通常是帮倒忙的。发展中心是研究过的,日本本身的也是这样。于是我就有兴趣了,查一查我们当年研究过这本书,但书店里没有这本书。对于事物的认识。那么有的时候,他会退回去。以至于有一些正确的措施,也不能得到当地群众的支持。我们要树立主体意识,但是这个好像没有引起很多反应,所以我们应该研究基本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开拓思想。只有有一个卓越的资本市场,才能防止错误的思想造成问题。我希望我们这个论坛,在基础问题上,提出讨论。

(文章根据在吴敬琏在首届野三坡中国经济论坛的演讲整理而成)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吴敬琏经济观察报专栏作家

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改革》、《比较》、《洪范评论》杂志主编;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1984~1992年,连续五次获得中国“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3年获得国际管理学会(IAM)“杰出成就奖”;2005年荣获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