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 | 华杉:读书可以跨越时空与古人神交

作者:孟静 2016-12-21 16:58

孟静/文

本期“领读中国”的嘉宾是上海华与华营销咨询公司的掌舵者,华杉。2002年在广州起家,一年后移师上海,第一个客户是竹林众生双黄连口服液,目前已经做过很多脍炙人口的品牌营销案例,比如田七、三精蓝瓶、小儿葵花、西贝莜面、固安孔雀城等等。
华杉有一个代表性的符号是“四书”,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法家思想非常推崇,个人酷爱读书还不够,专门花时间整理了这些古典书籍的注解。目前已集结出版的有:《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华杉讲透论语》。“四书”的其他三本注解合并成《华杉讲透孟子》已完成,并还在持续注解王阳明的《传习录》中。

趁着华杉的在五道口上课的课余时间,我们聊了聊,关于他的企业治理感悟,读书方法和心得。他非常享受阅读的状态,读书是与古人神交,跨越时间和空间地生活。此外他将所读的这些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应用到企业治理中,他坚信一个公司的文化母体是根,所有的营养都从中来。

被问到读书有什么方法时,他说就是要花时间,没什么好方法。他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读书,每天固定时间早起,早晨的时光用来整理读书笔记,这个习惯持续多年未改变。

访谈内容

经观书评:从小就爱读历史、中国古典文化,“四书五经”、《孙子兵法》?讲讲是怎样的机缘?
      华杉:对,从小就喜欢,受父母、家庭的影响。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也是算书香门第。大概五六岁的时候,每天早上我妈妈会带着我跑步,顺着山路往上跑,跑到半山就在路边大石头坐下休息,她就会给我讲一个故事,武松打虎、李寄杀蛇、司马光砸缸等。我这一天的任务就是回家之后把这个故事写下来,那时候还不到六岁,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这一天还有另外一个功课,就是写字。写多少字不管,拿格子本来写,我写得好的,我爸爸或者妈妈觉得这个字写得好,就在这个字上打一个圈,就是画满五十个圈就行。可能写一百个字得五十个圈,也可以写五十个字得五十个圈,反正画满五十个圈,一般得写几百个字才能画满,这是我小时候的功课。

经观书评:从推崇法家的思想,到更偏向儒家的思想,是什么样一个转变?
      华杉:不是转变,是本性。

也因为工作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朋友,其中有一个大哥给我影响比较大,他的事业也做得很大了。他总是跟我说一句话,事业做得越大,越是到最后越是靠你的修养,不是靠技术,是靠修养。

我们公司经营得也还都不错,可公司怎么能够做得大,走得远,这就要求在文化上做功夫。要有公司的文化母体,文化母体是企业的根,所有营养都从中来。

比如日本是把西方管理思想和本国文化结合最好的国家,日本文化基本就是儒家文化,日本完全没有法家文化,中国实际上还是以法家为主,整个运行都是法家的体系。那我怎么样定义华与华的文化母体呢?我把它归纳为,孔孟王道、王阳明心学和孙子兵法,作为我最高的文化母体。

企业的王道就是为社会解决问题,就是经营使命、社会责任。凡是基业常青的公司都有社会使命,企业社会责任不是企业的义务,而是企业的业务,是为社会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企业给社会带来的问题。这方面的东西我写过不少,说起来也太长了。

经观书评:华与华的文化母体是老板定的,所以你读书的偏好也会影响企业文化,同时也会对你读书有促进?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吗?
    华杉:老板就是公司的文化母体,我又对华与华的文化母体提出了这个要求,所以我的课题变了。

学习的迫切性就上来了,有了这个志向之后,目的性很强,读书就能记住。要记住必须得把书读完,读完也记不住,必须得读两遍、三遍,重要的书都不能只读一遍。而且有的书隔几年再读,要不断地去重新读你读过的书。

所以要说有什么方法,最主要的是要有志向,第二是要读完,第三读完之后要回过头来想一想,因为读的时候会做笔记,会划重点。读完之后要想一想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哪些,自己做个总结,然后再去看下一本。最重要的是要认真地写笔记,其实我读四书,是为了出版吗?写作本身是一种学习,因为写作是更高层次的思考。

比如我写论语也好,孟子也好,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会简单看一下明天要写哪一段,看完之后放下。最近在写《孟子》的注解,我有几本参考书,一本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是基础。然后是《张居正讲解孟子》和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然后是杨伯峻的《孟子译注》。

我出差一般都带有书,这几天是把杨伯峻那本带着了,因为那个时候翻译成白话最简单,睡觉之前看一下大概讲的什么,然后睡觉。早上起来先看朱熹写的《章句集注》,看看朱熹怎么说的,然后再看看张居正怎么说的,焦循的我有时候也会看。

早前我写《论语》注解的时候,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我是每一篇都仔细地看。焦循的《孟子正义》我看得不是太仔细,因为我觉得这两本的质量差别太大。焦循的水平比刘宝楠差太远,我也想过为什么。因为刘宝楠是做县令,焦循没有做官,没做事,纯学者。不管从古代还是现代,知行合一,纯学者没有“行”,没有“行”就没有“知”,这个我体会太深了。

所以读完总结,然后写笔记,隔几天再重读,这就是我读书的方法,没什么,就是花时间。

经观书评:几乎是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了?
      华杉:是的。

有人问我什么时间读书,你读那么多书?我说我除了做其他事之外的时间都在读书。后来一想,这个话有语病。

人活在世上,如何对这个世界了解更多呢?有的人是走遍天下,有的人要实现“7+2”,要爬过七座高峰,去南、北极。可这些对我都没有吸引力,我想了解整个世界,了解这个星球上曾经生活过的所有最优秀的人,最了不起的人。我很想了解凯撒大帝是怎样的,不仅是刘邦、项羽,我还想知道哈密尔顿是什么样的,杰斐逊是什么样的,拿坡仑是什么样的,成吉思汗是什么样的。

这些是我感兴趣的,这个星球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曾经生活过的那些人。所以我特别能找到那种神交古人的感觉。一个夏天的夜晚,在院子里听到虫的叫声,想起“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夏虫在一旁叫着,一千年前它也这么叫,三千年前它也这么叫,一万年前它也这么叫,那都有谁在这儿听过它叫?当时是怎样的?我喜欢体验这样的感觉。

读书可以让我们跨时空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经观书评:关于子女的教育问题,现在做成功了一个企业,企业要基业常青,要传承。对于孩子,你有什么好的教育方法或引导吗?
      华杉:有点惭愧。

我认为我今天的成就百分之百来源于父母对我的教育,父母就是我的“神”,我父亲去世了,母亲还在。我有两个儿子,老大是从小受爷爷奶奶的教育影响,特别是奶奶,我妈妈几乎把他当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在教育。老二离奶奶远了一点,因为后来他们都在美国生活了。

我觉得我能做的首先是率先垂范,就是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孩子是会受到影响的,不是说要孩子做什么,而是父母做什么孩子会跟着你做什么。

另一方面我还是保证有比较多的时间来陪伴他们。我记得我大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我跟他的几个同学的家长,家长会跟孩子的同学家长成为朋友,我们几个家长给他们做了一个毕业典礼。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你对爸爸最满意的是什么?我大儿子说对爸爸最满意的是他回家吃饭。他知道我晚上不应酬的。而送去美国以后呢,爸爸现在跟你不在一起,你爸爸在中国,你在美国,是不是你离他就远了?我大儿子现在15岁了,他说,我没觉得,我爸爸跟我在一起时间挺多的。因为每隔一个半月我会回去一次,有时候甚至不到一个月,一次怎么也得待一个星期,然后24小时都在。他在中国的时候我也老出差。

所以我觉得对下一代最重要的是陪伴。我每天写的东西先发给我大儿子,他蛮喜欢看的,孔子的他没感觉,孟子的他说很喜欢看。我觉得作为父母主要是花时间,还是那句话,时间在哪儿,结果就在哪儿。

经观书评:从你读的这么多书里,给我们《经济观察报》的读者推荐两本,商业方面的和人生哲理的。
      华杉:那就推荐《理性乐观派》吧。

另外我最近看了Elon Musk的传记《硅谷钢铁侠》,很感动,对我触动还是蛮大的。跟我很不一样,Musk 做的都是胜率很低的,所以这种思维方式对我来说很不一样,因为不一样,所以有那种欣赏。

人生哲理的书就推荐《华杉讲透论语》。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