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辑科技CEO邱珩:气象预报的商业之路

作者:经济观察网 2017-01-18 14:05  

这个情景又一次唤醒了我辞职创业时的理想——用遇见未来的智慧,让天气服务于生活。

推荐理由:

象辑科技是中国商业气象服务的领军企业,率先在气象行业内提出“气象2.0”概念,致力于提升国内气象服务水平,使国内更多企业使用本土的气象服务。象辑科技拥有非常优秀的技术团队和研发团队,自主研发了预报产品、SaaS产品、硬件产品等多类型的气象产品。产品能够满足能源、航空、保险、农业、交通、商业智能等多种领域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核心技术具有独创性和不可复制性,拥有多项知识产权,2016年实现营收一千五百万。

——王新光  唯猎资本创始合伙人

象辑科技是国内气象互联网领域最领先的企业。公司依托现代气象预报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提供针对企业和个人的定制化气象服务,并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众包气象数据交互,是全国首家实现7*24逐小时空气质量预报的气象企业。

——何文  春晓资本合伙人

 

口述:邱珩 象辑科技创始人

2016年12月的一天,我坐在位于在交大科技大厦十二层的办公室里,喝着依靠气象大数据在四川培育出的有机茶。此时,窗外雾霾严重,几乎望不到远处的高楼。

这个情景又一次唤醒了我辞职创业时的理想——用遇见未来的智慧,让天气服务于生活。现在,我和团队一起创办的“象辑科技”在2016年搬进了自己设计的新场地,即将拿到A+轮的融资;我们在全国部署的小型气象站也将要投入使用,而未来它将提供更精准的局地和短时预报。

商业气象迎来“风口”

2016年,气象行业迎来“风口”。仅仅一年时间,出现了好多新的公司,国内知名的气象创业公司也有十几家了,它们多关注气象信息在垂直领域的应用,如农业、航空、能源等领域。一些知名的投资机构者,如经纬创投也都投资了气象产业。

商业气象是一个新兴行业,它不像是国家气象局那类政府职能部门,而是以为个人和企业发挥天气经济价值、规避风险、增强效益为目的的行业。气象行业发展不久,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现在大致可分为气象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气象观测与新兴技术的融合、针对垂直行业的预测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是商业气象逐渐向专业化、精准化发展的过程。

象辑科技在这三个过程中均有涉及:数据收集方面,我们将以众包和共享两种方式来扩展气象数据的样本量;与新技术融合方面,我们综合运用传统气象模式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方式,在观测数据和历史数据的基础上,用技术的方法提升预测的精确性;垂直领域,我们选择与能源、保险、航空三大行业进行合作,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进而提高自身的商业变现能力。

数据的精细化收集

我们每天通过全国各地的气象站收集数据,以北京为例,共有17个气象观测站。我们主要收集气压数据,因为气压数据是气象变量的中间量,往前能够推出温度,往后能推出其他更精确的数据。同时,如果采用个人用户上传的方式,气压也是所有气象数据中最不易受污染的一个。

但现阶段存在一个普遍问题,我国城市地区的气象观测站分布密度明显不足,在郊区及偏远地区的气象观测站则更加稀少。象辑科技计划通过两种途径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种是众包方式,物联网时代最可行的方式就是众包。不管数据由谁测量,其观测的数据都将汇集到平台上,再进行下一步的加工、清洗和预测。

第二种是在象辑科技提供行业服务时,借用户来的力量来丰富我们的观测网。在我们的客户中,有很多“特需群体”,这部分客户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很强烈,通常一年会投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此时,我们再销售给客户气象观测设备,他们是愿意购买的,因为一台设备尚不足十万元,且能显著提升局地观测能力。

另外,我们还开发出一款便携式可穿戴设备,类似户外探险的手表。用户只要携带,就能实时向我们提供当时、当地的气象数据。

气象与新技术的结合

要想让气象数据能够真正服务于商业,单纯的预报数据和历史记录是不够的,还需要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结合。气象商业化不能粗暴地把气象局的原始气象数据拿出来给用户看,而应该在数据和模式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商业场景,进行分析。

比如,在一个方圆50公里机场范围内,我监测到上风向生了一个强对流天气,且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向机场方向移动。象辑的检测系统马上就能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通过计算处理和仪器分析,对该强对流天气的移动方向、速度快慢、轨迹变化进行判断,并对它强度进行监测,最终将结果反馈给机场,告知强对流天气通过的具体时间、形式及防范措施。

气象预报的商业模式

最终将气象数据、高新技术应用于特定的垂直领域,才能形成气象预报的商业闭环。这个环节也是最能产生利益的环节,我们从中选择了三个行业,分别是航空、能源和保险。

很多人不理解气象是怎样为保险服务的?天气是人类和工业面临的一个巨大风险,而在你具备了天气量化的能力后,保险业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2016年,象辑科技已经和国内十余家航空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为他们提供更精准的短时、局地预报。而国内共有43个航空公司。

飞机如果遇到不良天气影响,可能会发生备降其他机场的情况。而飞机每备降一次,航空公司就会损失近50万元,包括场地使用费、人员安置费。备降的大部分原因是天气因素。基于此,我们与保险公司合作了“紧急备降险”。象辑科技将给航空公司和保险公司分别提供细化到每个航班的气象预测,并给航空公司和保险公司提供相应的备降指数。航空公司可以针对这个指数来决定是否购买备降险,保险公司也可以借助这个指数来调整保单的赔率。

现阶段,气象的商业化还停留在1.0时代,气象软件准确的说其实是传媒公司。它贩卖的不是自己的数据,而是数据的“搬运工”。2.0时代使用多种方式提升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将原始气象数据与行业特征相结合,形成气象模式。3.0时代是为电网、能源、航空等行业,安装相应的气象收集方案,并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如何形成行业壁垒

虽然很多人觉得如果从象辑科技得到数据、“挖角”人才、借鉴经验就可以做到和我们一样出色,甚至是领先我们。但我认为整个商业气象服务的核心是数据。只有拥有自己有数据源,然后有自己独特的算法,才能形成数据壁垒。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幸运的,成立不久,我们与气象局签订协议,共同成立华风象辑,并协助负责气象数据的对外公开。

测网络的多寡,能形成时间壁垒,也能成为经济壁垒。观测网络不足,必然要花时间和经历来收集数据。另外一个是行业壁垒,既数据接口的格式和标准,如果这些都是由我们来制定下来的,那我们将成为商业气象行业标准的“缔造者”。

行业壁垒也是最难打破的,如果有人想取而代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替换我们的前期硬件建设,比如气象站等。后续,还要根据气象数据源开发的一整套气象模式,并将处理好的数据封装给不同的客户。这也需要很大程度的调整,因为之前采用的是象辑的输出格式,更换后需要进行大量调试工作。

(本报记者白金蕾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本内容系经济观察网独家原创,经济观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