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活生物CEO廖玮:两岸三地研发 布局两大产业

作者:经济观察网 2017-01-18 14:25  

2017年集中做3件事:一是参与行业标准、政策的建立积极建言献策;二是布局国际,高屋建瓴放眼全球市场;三是苦练内功坚实基础。

推荐理由:

传感技术是分析诊断技术革新的核心驱动力量。廖玮创建的易活生物,正是这样的革命力量的代表。易活生物拥有的核心技术有望使用户在分子诊断的突变检测领域感受科技的力量带来的快捷与高品质用户体验。

——刘牧龙  仙瞳资本执行合伙人

以基因检测为基础的分子诊断在中国已经进入市场爆发的前夜。但是,国内企业更多的是在原有硬件基础上开发可区分度较低的应用市场。与其相比非常特别的是,易活生物有希望以突破性的创新技术改写分子诊断领域的基础技术路径,从而通过具有领先技术的硬件设备开拓出更为精准、便捷以及更多应用场景下的广阔市场。

——孙雅娜  雅惠精准医疗基金创始合伙人

科技创新是硬创新,无积累难成行。廖玮的科研始于北大化学学院九年的学习,一路在美国莱斯大学博后站交叉生物物理、匹兹堡大学博后站交叉生物工程,在加州大学成为医学院研究员,十几年的厚积薄发形成易活的EFIRM技术。创始人廖玮,作为加州大学曾经最年轻的研究员事业有成的科学家、又在跨国企业管过研发也负责过市场,亦在硅谷做过投资人,更难能可贵的是廖玮还是一位欢乐的人,被誉为易活首席娱乐官。一骑绝尘的技术、优秀的创始人,易活生物一定行。

——傅晓燕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科研成果转化办公室副主任

口述:廖玮  易活生物创始人

2015年5月易活生物成立,从广州起步,发展至今,现在团队有60多人,产品也更加多元化。2016年,我们完成了几个重要任务:10月份,我们完成了五千万的pre A和A轮融资,公司目前估值五个亿;另外,我们完成了医疗诊断和检验检疫两个大产业的重要布局;并且,正式确立两岸三地三个研发中心。

2017年,我们会集中做3件事:一是参与行业标准、政策的建立积极建言献策;二是布局国际,高屋建瓴放眼全球市场;三是苦练内功坚实基础。

2016年 两岸三地

2016年,易活生物确立两岸三地广州、北京、洛杉矶的研发中心。 这三个研发中心各自分工不同。洛杉矶的研发中心主要是在核心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开发,我们的技术本身是全新的,有广阔的空间继续往前推进,也就是开发新类型的检测,实现更广泛的应用。洛杉矶研发中心负责把大类别的检测方法开发出来,指明方向,继而由北京研发中心继续开发具体的检测产品。产品开发成熟实验室临床验证完成后,进入生产环节前,送到我们广州的生产基地做进一步工艺优化,产品定型后直接在规范的GMP厂房进行生产。

在我们的布局中,北京的公司以后会成为中国的一个研发中心。第一是自己开发产品,第二是支持合作伙伴开发产品。我们自己研发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够同时开发的产品也是有限的,但是在我们EFIRM平台上能够开发出的东西是无限的,所以我们不能让有限的资源束缚住我们无限创造的可能。就好比方我们现在做了一个iPhone,出厂时的那几个程序是我们自己开发的,其它的很多程序都是由合作伙伴独立开发或是我们联手开发,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市场需求,还能让我们的技术得以发扬光大。

这种合作方式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变通使用。举个简单的例子:传统做法下,某种疾病用药诊断要三个月,相当滞后,这时可能患者已经耐药一段时间了。所以,如果能快速检测,就可以很快换药。这对于患者来说是很迫切的需求。医院、医生,掌握着大量疾病数据资源,如果让他们即作为检测试剂盒的使用者又参与合作开发,这无疑是最快捷有效的开发方式。这个模式也已经得到了很多单位的认可,包括医院包括检验检疫,我们都在合作。现在易活加易检,一共有30家合作单位,一百个合作项目。

两大产业布局。易活生物最开始定位是生物医疗和基因检测,其实这个技术平台还有另外一大块的应用,就是在检验检疫和食品安全领域。2016年9月份,我们在大连成立了我们的子品牌——大连易检科技。易活和易检,现在两方面业务开展,同时两个品牌。

易检科技现在由易活控股,可以单独融资上市。易检科技目前还没有产品,我们先要开发产品。那么找谁开发产品?自己开发产品的数量是有限的,还是同样的思路,找有资源的人去开发产品。海关有检验检疫的资源,他们有自己的检验检疫研究所、检验检疫局,有研发人员,有样本,知道要测什么,也知道需要怎样的结果,哪些东西需要改善,那么通过有效的合作就很容易实现产品开发。

关于易检科技,2016年我们定了几个大的方向,一个是物种的鉴定。举个例子,我们吃的大闸蟹,到底是不是阳澄湖的呢?这是可以检测的。比如有些鳕鱼,过海关时写的是太平洋的鳕鱼,它有可能是用大西洋的鳕鱼或者印度洋的鳕鱼来冒充的。海关必须要鉴定它到底是不是太平洋的鳕鱼,这个通过我们的技术检测也是可以实现的。

现在,在物种监测上,很多时候没有手段来鉴别,快速物种鉴定,现在一般至少得七天,必须送到省级检验检疫局,才有实验室,这严重阻碍了通关的速度,尤其是新鲜水产。所以海关非常急需快速通关的检测方法,而且最好是放在口岸直接检测并立即出具结果。口岸有人、有实验室,只是没有设备、技术而已。而我们恰恰可以填补这个空白,利用海关现有资源满足他们的需求。

第二个方向是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病原微生物就是病毒细菌,那些活鸡活鸭或者是肉类带的细菌进入中国,必须要检,而这个过程也很慢,要七天以上。而我们的技术在时间上优势非常明显。

第三个方向是,转基因检测。对于有些转基因产品,国家是允许生产的,有些是不允许的,那么怎么判断是不是转基因,是不是允许范围之内的转基因,这现在测起来就非常困难,而且成本非常高,抽检率也非常低。检测成本有多高呢?用基因测序的话,至少是几千块钱测一次。打个比方,一货柜玉米,只能抽检那么几颗,不能抽太多,检测不了那么大的量。那么大一箱就抽几颗,很有可能漏检。所以必须要把检测成本和时间降下来,才能够保证抽检率。除了抽检率外转基因检测还有一个世界性难题——个别产品加工后已不能检出,比如转基因的玉米油。

转基因玉米,基因测序可以测,但转基因玉米油测不了,因为压榨之后,基因变成碎片不能有效扩增, PCR方法就测不出来了。易活的方法不需要做PCR扩增,所以可以测非常短的片断,哪怕是打的很碎很碎的片断我们都可以测出来。我们现在在合作研发这一项目。第一步先合作,然后共同申请国家项目立项,然后得到国家的支持,我们就有充足的经费去研发,研发出来之后,我们再以公司的形式把它转化出来,共享这个产品。

2016年寨卡病毒时期,我们参与了国家的检测研发。国家的要求是,一个小时低成本检测出来。业界很多大公司都参加了,都不能达到要求。我们是唯一一家能在半小时内测出寨卡病毒的公司。我们用时短,是因为不需要PCR提取扩增。很多公司因为需要提取扩增,就占了大半个小时的时间,而且成本下不来。我们的成本要比业内平均成本低很多,至少是平均成本的1/5到1/10,业内平均成本一例大概在两百块钱左右。

现在很多地方的海关都非常的关注我们,态度积极,大力支持。对我们的要求是,三个月出产品,三个月做验证,六个月获批。

2017 布局全球

2017年,我们的全球布局将呈现地更加清晰。目前,韩国的项目已经OK了。我们在韩国小试了一把,和当地一家有实力的公司合作,它掌握了所有的医院资源。美国,我们以不同的模式,和多个公司谈,正在进行中。我们也跟随科技部长进行了中国和意大利的交流活动。同去的还有十几家大央企。德国开展的全球最大的医疗展我们也参加……2017年一些重大的展会我们都在筹划。

2017年的重点工作,其中之一是进军美国FDA。我们要拿证,至少在一个国家拿到一个产品注册证。合作要突破30个实验室100个项目,而且是在全球范围,重点区域都覆盖。

我们是国际领先性技术,我们要占领制高点,这样别人再想冲上来就很难了。同时,我们也要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合作来体现我们的优势,我们既可以在首都北京这种医疗资源丰富的地方开展项目,也可以到最边远、医疗资源最匮乏、技术水平最低、但是又最急需的地方开展项目。云南有个镇,肺癌高发达50%,因为这个地方产硒矿,国家强制每个居民每年进行筛查。这样的地方,应用我们的技术,可以大大降低国家的成本,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另外,我们一台机器还可以测毒品,测艾滋病、测结核病,用途广泛。

这是我们的一个战略布局。其实合作开发,意味着定了市场的切入点,因为开发者即是使用者。但是产品开发出之后,应该让它使用更广,我们会很迅速进行由点到面的覆盖推广。

近一两年,基因检测的娱乐化倾向严重,烧钱大战热热闹闹。2016年,资本尽管还在投,很多融资消息不断爆出来,创业公司的钱也可以再烧一阵子。但今年和明年会有大变局。

2016年是血战年,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互相攀比严重,竞相报高准确率,因为对于癌症检测来讲,最关键的参数就是它与组织样本的符合率,这个符合率是关键。大家宣称自己好,但是用的是同样的技术,你怎么有可能比别人好呢?好在哪里呢?反正大家一顿吹,一顿吆喝,鱼龙混杂,大混战。

创业企业,现在拿到钱的人就希望投资人不要再投别人了,不然就成了我的竞争对手。而那些小的企业想做大,不可能甘愿被人家挤死,也是千方百计想思路,就形成了基因检测的娱乐化,和靠采集数据来赚钱,因为小企业没有生存的空间了。常规的诊断,已经被大公司瓜分得差不多了,除非有突破性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2017年,我认为会有割据。2016年混战,现在悄无声息抢地盘,2017年可能就会出现区域的龙头,比如那些几十亿资产的公司,肯定要猛扎了,就开始划分江山,比如某些区域由他主导,你两百家医院,我两百家医院……就这么分。但是分来分去只能分大医院,到市级都可能下不去了。那些小的同质化严重的企业,可能就会比2016年更疯狂,在被动或者主动退出市场前,作出更疯狂的事情,甚至突破常规路线剑走偏锋。

2017年到2018年下半年,是一个关键的窗口期。如果小公司,在这个时候进入市场,就会被干掉,那时候巨头已经分完市场。制度和游戏规则也被他们制订的,小公司就没法玩了。所以,对于小公司来说,必须在这个时候加入某个巨头,把自己迅速做大。这是公司急需的一个策略。

但是,迅速做大靠的是什么?只能靠资本。拿到资本之后,优先去整合资源。我们现在也在整合一些资源,就是迅速抢位。因为,过了那条线,抢住这个位,那至少我们是坐在一个桌上参与讨论的人,要不然只挤到门口甚至门外,就真没你啥事了。所以我们现在积极参与行业,包括各种行业标准的制定,成为行业协会会员,积极参与到游戏规则制定中,把位置抢定。然后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由外而内,我们的技术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国你也不能不让我踩一脚,你就把我完全弄掉也不容易。

对于我们来说,2017年也是我们苦练内功坚实基础的一年。我们的厂房,我们的质控体系,所有的标准都是按照最严格的,是按照制药和疫苗领域的标准来做的。因为标准只会越来越高,不会低。我们现在的思路是,先把国内的大本营做好,包括厂房、基地、研发、队伍和申报等,对市场进行初步布局。

我们在张家口准备成立一个产业园区。因为我们要围绕自己的技术平台,培养一些合作企业,形成生态圈。产业园分两期,一共120亩,已经和政府签了协议。第一期投入是做诊断,第二期做药物开发。

2017年中,我们会开始新一轮融资。

(本报记者 汪晓慧 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本内容系经济观察网独家原创,经济观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