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时代,传统金融业如何变革?

作者:孙文林 2017-06-02 13:15  

面对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及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和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以银行、基金、证券机构等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业会有哪些变与不变?传统金融业的改造升级路径又是什么呢?

经济观察网 实习记者 孙文林“Fintech”一词从2016年就在中国火了。作为一个新生词汇,它是金融(Financial)与科技(Technology)的结合,形象地代表了新兴技术手段对传统金融业的冲击。

面对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及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和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以银行、基金、证券机构等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业会有哪些变与不变?传统金融业的改造升级路径又是什么呢?

5月26日,厦门国际银行首席信息官王鹏举,毕马威金融服务部合伙人、中国银区负责人王立鹏,北京清芯华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委员会主席、未来论坛理事陈大同在未来金融创新峰会上接受记者采访,就金融科技与传统金融业发展之间的相关问题发表看法。

经济观察网: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可能的科技突破口在哪里?

王鹏举:首先它要保持技术优势,扩大平台的优势。特别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R/VR、区块链等方面建立自己平台的优势。因为金融科技公司,首先必须确保它的平台的广泛性、受众的广泛性,它是靠大的交易量来支撑的,是靠MIU这个指标来支撑的,所以这个平台它必须得有优势。相应的技术也要有优势,比如在AI的应用方面有特别的优势,比如对风险把控的产品它可以做,营销这个层面可以做,但是它要选择它的切入点。这是第一点,它维持的根本必须要有保证,否则它会死的。因为创新总是这样的,有一百多个公司,可能只有十个或者几个公司能成。

第二,我认为技术突破本身就是一个突破。所谓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就是要除了银行的产品、证券的产品、基金的产品,或者是保险产品,它要有综合融合的能力,它要根据服务客户的场景或者是服务的对象来设计出,而不是完全靠银行或者是保险什么来给它做设计,否则它就会失去这个产品盈利的口,只能变成引流。当然假如它想融入金融的话,它必须建立自己金融综合服务的能力。

第三,我认为AR/VR技术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新的改变。因为从互联网金融工作的角度是不能有物理网点的,这是它现在最主要的痛点。可能未来所有东西都是虚拟化,AR/VR技术也可以替代现在的银行的物理网点,它在这方面可以投入,可以尝试新的与客户物理接触的技术。

王立鹏:毕马威常用的词是金融科技,国内以前常叫互联网金融,我觉得金融科技可能更恰当一点,因为科技对于金融业的推动,不仅是体现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有很多技术可用,所以互联网金融这个说法稍微狭义一点,我就用金融科技来替代了。对于一些创业型、创新型金融科技来讲,它在金融领域的突破可以有很多领域可以思考,一个方法论从现有金融业的痛点出发,来看怎么把金融服务做的更好。这些痛点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原因是传统金融业可能在产品服务的推动上稍微慢一些,这些金融科技公司由于有比较多的互联网基金,可能稍微快一点,所以这块有一些痛点没有解决。

另外,有些产品和服务可能金融业本身不一定能直接切入,或者是由一些其他外部公司做效率更高。这种情况下有很多点可以发力,可以做非常好的客户和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面,更好交付,提升客户体验。这里我特别强调一点,金融科技公司如果是利用技术提升客户体验,提升整个服务的流畅度,包括刚才王总提到的提供综合化的服务,这些都无可厚非。但它如果涉及到风险,涉及到金融风险了,那它一定要被监管,要考虑获取牌照接受监管,不然的话后续就可能带来风险。

陈大同:我从投资这个角度说一下。市场需求就是传统银行业的痛点。有几种层次,最简单的一层,就是已经发生了的支付,包括移动支付。所以这方面怎么让客户更加快捷、便捷,这已经发生了,支付宝、微信现在已经全球领先了。当然还有一个痛点,在传统银行里更深层次的是信贷,银行里信贷是核心的盈利点。但是传统银行里,我们见到的比较喜欢向国企或者是比较成熟大的企业进行贷款,这样消费类的个人几乎是空白,对中小企业是想贷但是没法贷,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所以就牵扯到国家的需求,脱虚向实的支持实业、民间中小企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这上面其实最痛苦的是风险控制问题。

所以互联网金融在这方面能有所作为,就是因为它依靠着大数据和AI分析能力,能分析出每个个体,比如通过电子商务,电子商务这么多的信息,分析出每个个人的支付能力的信用怎么样。任何一个企业得有运营,追踪它的运营轨迹,订货、出货、供应链,包括它的人员流动,根据这些信息来判断这个企业是否健康,这些基本上都需要大数据和一个模型来算。我们看到的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是这几个。

再往下你能想到,如果根据这个先有很多客户之后,理财一定是一个客户需求。理财有两种层次,一种是现成的理财产品,更加快捷的到客户手里,而且进行跨银行的比较。但是如果最终能够形成自己的产品还需要相当长的路要走,需要有牌照、需要有监管。

经济观察网:对于传统银行来说,需要在新的技术业态上进行发力。厦门国际银行在新技术业态上有哪个重点的项目,能否举例说明?

王鹏举:传统商业银行在现在新技术下面的发力点,从广义来说,首先因为传统商业银行本身经营的环境跟监管、政策、创新的环境跟科技公司是不一样的,所以它的整个组织、体系、运营的体系相对来说是前台、中台、后台,三道防线,相关的风险防控是以这个为基础的。所以它第一点就是必须要打破,必须或者说重塑,至少来变革它现在的组织和架构模式,建立相应的组织,就是创新的机制和体系。我们认为应该是整个银行必须响应科技带来的变革,所以我们相应创新的技术,包括从组织上、文化上、流程上、机制上都建立了相应的机制。

从具体的项目,我们现在在做些什么,就是从厦门国际银行这个角度怎么拥抱科技呢?

首先大数据,大数据我们首先做的工作第一个就是技术和模型的一体化。也就是说外部其他维度的数据是现有数据模型的补充,技术上一体,在中国的商业银行里同行业里,大数据跟传统数据技术平台一体化,我们相对来说是比较有开创性的。

第二个就是完善补充外部数据。所以我们和平台公司合作,和政府合作,采集更多的客户行为的数据,客户的、税务的、工商的等等相关数据,这样客户服务的基础也拉长了。

第三个是丰富数据模型,数据模型现在还没有进入AI这个层面,智能学习是尝试,但现在主要是建量化模型,营销模型在进一步优化,风险控制模型进一步优化,大数据主要应用在营销,产品的营销、客户的营销,再加上风险管理、反欺诈,主要是强化数据的应用,银行最主要的核心就是风险管理、反欺诈,这定做的好定价能力就会提升。这是关于大数据这块的。

另外,在基础计算,也就是云计算层面。因为计算我们没有云计算的技术,所以我们主要是和合作厂商,特别是行业比较有名的,我们现在主要是和腾讯云来作合作。

另外我们跟互联网平台公司合作做引流。我们希望跟场景的平台公司做合作,推我们自己有特色的跨境金融服务,或者是旅游的金融产品,跨境旅游的金融产品。

人工智能方面是和科技公司合作,我们可以提供数据和经验,训练的数据Sample样本。主要核心的就是在客户服务品质、智能化的风险控制能力、智能化的盈利能力方面作出预测,作出应用。这是我们几个主要方向。

经济观察网:央行近期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员会。从政策的角度来说,金融科技肯定会为银行业带来机遇,但是从风险的角度来看,当前科技是否有放大某些金融风险的情况存在?能否举一些例子?

王立鹏:科技是否放大金融风险的情况存在?我觉得科技是非常中性的,不存在好和坏的问题,无非是怎么做,比如一把刀,你可以用来做菜,也可以砍人。比如汽车的发明,如果你坐在汽车里出了车祸,那可能比自行车出问题要大,但我们不可能因为这个放弃汽车而全都骑自行车。所以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它非常中性,是不是有放大金融风险的情况存在呢?我相信是肯定的。比如刚才提到云服务,云服务等于是把数据物理的放在另一个平台上,用信息科技的技术进行加密,确保它的安全性。如果不考虑加密本身的安全程度,单纯看数据的物理位置的话,如果一旦被破解了,那就是全盘都出去了,一点回旋余地都没有。所以它肯定是放大了风险的敞口,但是我们必须从另外一个方面考虑到,由于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密能力和加密技术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其实是可以做到提高安全性的。有的时候,在你眼前的数据不见得就比你远在天边的数据要安全多少,可能数据在眼前反而被窃取了。从这个角度来讲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汽车跑的快一点就不开汽车。所以技术对金融的推动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必定是前进的方向,这是大家集体推动的过程,任何一个机构如果单独的角度说我走的慢一点,那它一定会被淘汰的。

陈大同:任何一项新技术全有风险,这不单单是金融,因为新技术出来都不是完美的,所以必须在使用当中进行优化。从监管的角度上也是,任何一个金融产品领先出来,它肯定是没有一个现成监管的东西,得让它跑一段时间,当问题发生了尽快的反馈、尽快的校正这是很关键的。举个例子,比如小微信贷里的P2P,个人跟个人,这样就绕过银行系统了,看上去很方便,确实是有它的需求。但问题是在于这当中能否保证模型或者风险控制能到位,风险到底有多大,特别是在激烈竞争当中,大家都希望你优惠条件,这种时候就更容易出问题。那么这种时候就只有先让它跑,跑的过程中来看中它的问题马上就进行调整。

王鹏举:金融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推进金融服务和普惠的能力,但另外一方面肯定是带来新的风险。安全性风险,这个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全体事件的风险、社会风险,这都是比较大的,政治层面、社会层面的风险。因为它的受众面风险控制的意识,各方面会产生一些社会群体事件的风险,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特别是人民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应该成立了。

经济观察网:目前来说金融行业在做什么去迎接金融科技时代?现在三位所涉及的领域来说,目前这些事情已经做到什么样的程度了?

王立鹏:以我们对行业的观察,中国银行业正在从两个方面来推进金融科技的应用。一方面是利用金融科技技术改造自身,这里面包括银行自身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做事情,也包括和其他创新公司、技术公司进行合作,刚才王总也都提到了,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提升在信贷的反欺诈,优化风控流程,包括贷后监控,这些都有很多用大数据改造的机会。在零售领域,也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定向营销,提升客户肖像刻画能力都做了很多工作。这是对内改造自身。

另一方面,利用和外部一些创新公司、互联网平台的合作,来促进金融服务的推广。包括共同搭建场景、对接数据,为电商平台或者是互联网商业平台提供金融服务,典型的集团外的产融结合,这些都在进一步推进金融行业的发展。

陈大同:在我看来国家监管层面还处在很难事先发现问题,处于先让它试一段时间,出现问题的时候马上纠正的阶段。比如互联网金融公司一下这么多,如何把非法集资和正常的互联网金融相区别。目前中国的状态之下,金融监管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东西还没做到位,所以对特超前的东西,要是上来就整治,可能一方面不准,另一方面会限制许多创新。

版权声明:本内容系经济观察网独家原创,经济观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