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寻道金融科技

作者:胡群 2017-06-02 18:02  

未来银行是否还是现在的银行?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群 “风乍起,吹皱一池水。”中国的金融科技起源并非于金融,而是科技。如果不是科技机构迅速抢占金融业务,中国的科技金融创新能力可能远没有现在的水平。

银行业被敲响警钟,近年已加大在科技方面的投资,更新核心银行系统、加快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进网点转型和拓宽渠道,以及与科技机构成立合资公司、共享渠道、交叉销售等方式战略布局金融科技。

虽然诸多方案已取得一定成就,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认为,在本轮金融科技浪潮中,传统金融机构坚守金融的基本规律,积极应用科技手段,已大大推进整个金融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不仅没有被“颠覆”,且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不过,麦肯锡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倪以理认为,传统银行的创新,比起在互联网的创新,比起一些纯网上的银行,差了三到五年。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中国央行已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委员会,未来中国银行业的金融科技创新将有望在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科技创新管理机制下,加快发展与应用。“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已形成生态圈,整个生态圈对科技的接受度比国外更高。”平安科技CEO陈立明对经济观察报表示,随着监管、市场及技术的成熟及应用,越来越多的科技将应用于金融领域,最终将实现金融即生活,你虽然轻易感受不到金融,但金融就融入在生活之中。

激进式创新

科技金融在国内的发展,一方面体现在科技机构进入金融业,较为成功的案例如蚂蚁金服、微信支付等;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金融行业引进科技,如直销银行、手机银行等。

传统银行业都在谋求业务转型,以适应客户行为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金融科技的应用变得尤为重要,与当前金融科技现象相比,金融业此前经历多次科技创新,如推广自动柜员机、发展电话、网上银行等,然而在最新科技的推动下,金融机构在研发、应用科技领域正迈向更为纵深的领域,如平安集团创建平安科技、兴业银行创新兴业数金。

德银中国银行业分析师范海烁认为,在自身的变革方面,从上市银行的数据来看,金融科技的运用已经转化为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强的客户粘性;长远来看,能战略性地部署银行电子化信息化业务、构建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的银行,将具有差异化竞争能力。

目前,多家大中型银行智能机具对同类业务的柜面交易替代率已突破90%,部分地区几近100%,通过促进传统柜面业务向线上渠道快速迁移,有效缓解了柜面的业务处理压力。“今天的银行还是以金融服务为主,在日常生活中还谈不上无缝对接。但日常生活中,金融无时无处不在。”阿里金融云总经理徐敏向经济观察报记者称,最好的金融是“无感知金融”,当需要的时候,金融就在手边。如果要实现“无感知金融”,那系统一定是优雅的,“拟人”的,而非账户为中心的。虽然很多家大中型银行宣称综合机具柜面替代率达90%,但仍只是初步的自动化,系统设计的核心仍然还是账户,还不足以实现“无感知金融”。

金融服务始于账户,在支付宝、微信支付们已在账户领域取得一定优势时,银行是否紧握“账户”不放?“货币、支付、账户、存款和贷款不仅是金融体系的基本要素,也是当前金融业的基础,金融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充分发展,会使决定这些要素的变量发生改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谢平认为,现在的金融账户都和身份证联系在一起,金融账户和身份证之间存在映射关系,当人工智能的模式识别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机器直接就能识别用户身份,到那时,“账户”将不再是账户。

场景?场景!

然而,这种嵌入日常生活中如影随形的服务是银行暂时所不擅长的。星展银行首席执行官Piyush Gupta认为,理论上来说,银行实体可以消失,银行业服务则完全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点是构建互联网生活、服务与经济活动的场景,能做到场景里金融服务如影随行,银行是服务,而不再是网点。”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原副司长李晓枫此前向记者称。

虽然大中型银行网点智能化已超90%,但对于场景而言仍是欠缺的,传统的物理网点扩张模式难以持续,大多数手机银行、直销银行场景化仍相对有限,银行必须借助新模式和新技术突围。“金融正围绕消费者需求,重构新的产业生态逻辑,正从‘资金-场景-人’(产品-网点-客户)迭代至‘人-场景-资金’,资金不再成为核心优势,也很难形成黏性,场景才能粘住客户。”徐敏称。

如何构建场景?现在有些银行或自建场景,如招行“掌上生活”向所有银行的持卡人开放绑定和使用权限,通过构建一个囊括生活、消费、金融的移动互联平台,致力于让场景围绕所有用户去创建和生长。又如,平安银行依托平安集团,聚焦大金融资产和大医疗健康两大领域,四个生态服务圈,金融、医疗、房产、汽车。

多数银行选择与其他机构合作。如建设银行与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集团将推进线下线上渠道业务合作、电子支付业务合作、打通信用体系。未来,双方还将实现二维码支付互认互扫、支付宝将支持建行手机银行App支付。兴业银行与乐视合作“家庭银行”,将银行“搬进”千家万户,借助乐视电视、乐视盒子等终端渠道为广大电视用户提供在线银行专属服务。

而更多中小银行则选择“抱团合作”。如兴业银行旗下的兴业数字金融服务公司联合IBM推出金融云品牌,将为超过300家中小银行提供银行信息系统云服务。

“我们希望下一步能够为非银行的中小金融机构也提供云服务,所以称为金融云。金融机构和它们的企业客户、零售客户,通过金融云平台,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普惠金融云。”兴业数金总裁陈翀说道。

哪种方案能有效扩展场景?目前仍未可知。陈立明认为,大多数科技公司是研究一个技术或者解决方案,需要耗费一定时间去应用在场景里,而金融机构有场景,知道客户的需求,因此加大科技研究投入,出发点不同,但未来有望殊途同归。“金融科技,为银行转型提供了很好的科技支撑,为金融业注入了灵感和创新活力。对于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银行必须重视,并为我所用、用好用活,进一步提升效率,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但也不能被外界的声音所迷惑,最后扭曲了银行的老本行,把自己变成一家互联网公司。如果这样,银行就不是银行了。”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称。

金融科技生态圈

未来银行是否还是现在的银行?谢平认为,当金融业的科技人员队伍越来越庞大,尤其是熟悉算法的、精通人工智能的工程师,金融业必将发生重大改变,金融业的公司就不再是金融公司,而是技术公司。

实际上,当前银行的信息科技人员占比正在逐步提升,如建设银行已近8%。随着金融科技的应用,陈立明预计,自动化、人工智能的人员会越来越多。未来所有员工都要科技化。

麦肯锡的调查问卷显示,在亚洲发达市场,58%-75%的客户在线购买了银行产品,更多客户愿意尝试数字化程度更高的产品。相比过去,新生代消费者更加看重方便、快捷、多渠

道等数字化体验,也是客户选择银行的重要考量标准。

市场及竞争者倒逼银行加快金融科技创新。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指出,中国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并在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等方面积极发挥其作用,金融科技正展现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然而金融科技的本质仍然是金融,没有脱离资金融通、信用创造和风险管理的范畴,面对金融科技的发展,不能忽视其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隐患,各国监管机构应平衡鼓励创新和防范风险的关系,不断完善业务规则和监管要求。

银监会创新业务监管协作部李文红、蒋则沈撰文指出,技术创新和更迭速度显著加快,技术转化为金融产品的周期大大缩短,迄今为止,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虽然加速了金融业新型服务模式的诞生,在一定阶段对传统银行体系产生影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银行业务模式、金融法律关系和监管体制,也没有对金融体系稳定产生大的冲击。

机构、竞争者、消费者、监管等正构建出相对完整的生态圈。

“当前中国的金融科技已取得一定优势,这不仅有市场的原因,也有监管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中国在这个领域已形成生态圈,整个生态圈对科技的接受度比国外更高。”陈立明认为,在生态圈中,机构与客户有不同的接触点,对客户的认识将更深,可以做很多定制化的推荐服务。未来越来越多的科技将应用于金融领域,最终将实现金融即生活,你虽然轻易感受不到金融,但金融就融入在生活之中。“科技的发展没有止境,对金融的改变也将越来越多,只要我们高度重视,紧跟趋势,积极作为,就一定会更好发展,所谓传统金融机构将会继续成为信息科技时代金融业的主流和主体。”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称。然而Piyush Gupta却认为,“银行业是数字化潜力最大的行业,可惜至今业内还未出现颠覆性的变革。”

 

版权声明:本内容系经济观察网独家原创,经济观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胡群经济观察报部门主任

金融市场研究院主任
主要关注银行、信托、fintech领域市场动态。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