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观点:如何看待近期进口增长快于出口

作者:朱启兵 2017-06-14 13:55

贸易顺差的收窄与逆差的再次出现,令市场再度产生担忧,那么,应当如何看待当前的贸易复苏和顺差的收窄?

经济观察报 朱启兵/文 2017年以来,中国的贸易出现了明显的复苏,1-4月,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长8.1%,进口同比增长20.8%,结束了2015年和2016年负增长。

本轮贸易复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进口复苏好于出口,一个直接后果则是贸易顺差的收窄。1-4月,贸易顺差为1033亿美元,低于2015年和2016年同期;2月更是出现了93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上次贸易逆差的出现是在2014年2月。

贸易顺差的收窄与逆差的再次出现,令市场再度产生担忧,一是顺差收窄显示中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下降,二是贸易顺差的收窄不利于支撑汇率。

那么,应当如何看待当前的贸易复苏和顺差的收窄?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顺差本身只是贸易的结果,并不是贸易的目的。单纯追求顺差的重商主义思想早已湮灭于时代大潮中。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贸易,不应仅仅关注出口和进口本身,更在应关注出口和进口对其他相关部门的间接带动作用。因为贸易的增长除了能够直接推动经济增长之外,还对消费、投资、政府支出造成影响,从而间接刺激经济增长。从这一角度看,贸易规模的扩大比顺差更有意义。

其次,就人民币汇率而言,尽管中国的外汇储备从高点已经回落不少,但无论从支付进口还是偿还短期外债角度看,3万亿美元左右的外汇储备仍有足够的安全边际。因此,汇率仍有足够支撑。此外,顺差只是汇率的支撑因素之一,汇率更多取决于基本面的稳定。从近期数据看,银行结售汇数据的明显好转显示,在中国经济增长动能明显复苏的背景下,人民币的贬值预期已有所弱化。在2017年美元大概率维持弱势的背景下,对人民币汇率不必过分担忧。

再次,从出口竞争力看,笔者估算2016年中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为13.86,虽低于2015年的14.99,但也为历年来的第二高点;而据WTO统计,2016年中国商品出口占世界的比例为13.15%,虽低于2015年的峰值13.79%,但仍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单纯从贸易竞争力指数和出口占世界份额看,中国的出口竞争力虽有所回落但依然为近年来较高水平。

此外,2月的贸易逆差本身也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

回顾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进出口情况,单月出现贸易逆差共有七次,分别为2010年3月,2011年2月和3月,2012年2月,2013年3月、2014年2月以及2017年2月,即2、3月容易出现逆差。这与春节因素有一定关系。

实际上,尽管当前的贸易复苏造成了短期的顺差收窄,但这一现象背后对中长期经济增长的意义更值得重视。

对于经济增长而言,短期取决于需求端的变化,而中长期增长路径则取决于供给端因素。从需求端看,出口是外部需求的体现,所谓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早已为人熟知。然而,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意义不仅在于需求端,也在于供给端。从供给端看,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存量、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而贸易在资本存量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方面均有着明显作用。

在出口导向模式下,在经济增长的初始阶段,顺差增长意味着需求的拓展,从而对经济增长以及人均收入的提升起着正面影响;但当经济增长到达一定阶段,或者说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经济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后,单纯的顺差增长将导致有资本积累无资本形成(资本积累即广义上的储蓄,指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扣除消费后的余额,是资本的来源。只有当储蓄转化为投资,形成为一定的资本形式,一国资本存量和生产能力相应扩大,才会产生资本形成)的状态,从而对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影响转为负面,此时进口的扩大(顺差的收窄)一方面有助于加速国内资本形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

我们基于宾州大学世界表(PennWorldTable,PWT,有关总量增长和发展的跨国分析标准数据集)的数据,对15个出口导向经济体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在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即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000—4000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水平时,出口对国内的资本形成以及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提升开始出现负面效应;此时,加大进口将有助于国内资本形成并进而再度推动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升;而随着人均国民收入增长到6000—8000美元时,接近高收入时,出口对国内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将再度发挥作用。即国内的资本形成以及人均收入与顺差之间均呈倒U型关系。换言之,贸易顺差的收窄,也许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

根据世界银行图表集法的数据,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在2007年为2480美元,2008年为3050美元,即当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前,中国大致正处于前述第一个转折点。

从这一角度看,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不仅仅在于外部需求的萎缩,也在于中长期经济增长路径的变化。4万亿投资以国内基建投资的增长来拉动国内经济增长,虽然暂时保持了国内的经济增速,但却导致资本形成放缓,造成的无效投资则进一步导致了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上述因素叠加人口红利的消失,最终导致了中国近年来潜在增速下降明显,潜在增速的下降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枢逐步下移。这是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呈下行趋势的根本原因。

从进口的结构,我们可以看到,资本品的进口比重近年来明显上升。据联合国UN Comtrade数据库,2016年,BEC分类下的资本品及其配件(不含乘用车)在中国进口中占比升至42.7%,为20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因此,近期的贸易复苏不仅具有进口增长快于出口的特征,也具有资本品进口比重上升的特征,而后一点更为值得重视。

从需求端看,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风险有所上升的背景下,在保持对外贸易规模增长的同时主动减少贸易顺差,不失为保持外部需求的一种途径。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考虑到贸易对消费、投资的拉动作用,贸易规模的增长比顺差更有意义。

从供给端看,在中国目前的产业升级过程中,资本品进口比重的上升以及相伴随的技术引进,意味着进口成为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媒介,可以充分发挥进口支持投资与资本形成的作用,有助于增加国内资本存量,同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进而促进转型升级,提升潜在增长率。从而重构中长期经济增长路径。

(作者系中银国际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