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公司资产配置日趋分化 平安科技驱动应用场景变革

作者:老盈盈 2017-07-16 11:51  

近日,中国平安对外宣布未来将不仅是一家金融服务机构,更是一家科技公司,利用科技创新深度运用于更多生活生产场景中。

经济观察网 老盈盈/文   近年来,“资产荒”“资产配置”等话题几乎成为每次大型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峰会上的“常客”,而在资产配置方面一个更为明显的趋势是互联网金融公司、金融科技公司日益两极分化,有些优化资产端,拓展更多应用场景,而有些则充当二手分销渠道,难以拥有甄别优质资产的能力。近日,中国平安对外宣布未来将不仅是一家金融服务机构,更是一家科技公司,利用科技创新深度运用于更多生活生产场景中。

优化资产端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过去,中国金融发展和风控管理的着力点存在一定偏差,在金融风险的防控上试图通过衍生品的设计来分散风险,提高风险的可交易性和流动性,而不是把着力点放在资产的甄别上。近十年金融业发生的变化就是对这种偏差的校正,尤其体现在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的发展上。”7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纪敏在2017朗迪金融科技峰会·共话互金资产生态论坛上如是说。

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而言,资产端优化配置显得越发重要。近年来,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利差不断收窄、资金成本不断上升,过去简单地通过负债端提高利率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了;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加强,也意味着企业成本在不断上升,倒逼企业在提供优质服务、 较低成本、提高效率上做更多精细化的工作,优化资产端,应对国内外的金融风险挑战。

纪敏指出,金融科技公司经过短短四五年时间的发展,在资产配置方面两极分化日趋明显,一方面有生命力、针对实体经济消费场景的普惠金融、金融科技平台大量涌现,这种平台最大的特点是有真正的资产,并且扎根于生产和生活场景;另一方面一些没有资产端、甚至违反金融监管规定销售产品的平台也日益“猖獗”。这些平台充其量就是二手、三手分销渠道,作为分销渠道,对于合格的贷款人和投资人的甄别并不具备优势。

那么,金融科技在资产配置方面如何发挥作用呢?纪敏认为,通过技术的运用,让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结合,应用到消费、生产、经营等日常场景中,例如帮助中小企业控制库存、降低成本、提高经营绩效;针对农村通过供应链金融降低成本,针对绿色发展里排放权交易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实现产能的交易;利用科技创新设计消费信贷产品推动个人消费的转型升级等等。

科技驱动创新 拓展更多应用场景

“当前中国,一些产业的市场规模和成长性是极其可观的,例如金融资产领域当前的市场规模为200万亿,而未来可达到350万亿;医疗健康领域同样具有较大空间,预计未来可以实现翻倍,达到8万亿的规模。”平安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兼首席信息执行官兼首席运营官陈心颖称。

近年来,平安积极培育人脸识别技术、声纹识别技术、预测AI技术、决策AI技术以及平安区块链技术等五大技术,并深度运用于“金融服务生态圈”、“医疗健康生态圈”、“汽车服务生态圈”、“房产金融生态圈”等四大生态圈。7月14日,中国平安高管在香港举行“揭秘平安科技变革”开放日活动,首次全面披露了平安的科技变革。

平安方面表示,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技术处应用广泛,平安目前已覆盖金融及生活百余种内外部场景。平安人脸识别技术助力平安集团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客户体验,提升了业务效率,使得业务量取得极大增长。数据显示,平安人脸识别已应用于平安集团 12个专业公司近50个场景,帮助寿险、银行、普惠、陆金所等公司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成本。

在外部场景中,平安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运用于深圳机场、深圳房管局、深圳社保等场景。平安方面表示,这一技术安全高效,是便民的创举,以深圳社保场景为例,利用平安人脸识别技术可每月为近5000名退休老人提供足不出户养老金认证领取,同时减轻了人社柜台压力。

据经济观察网了解,金融和健康医疗是过去5年平安投入较大的板块,未来在这两个板块也会继续投入较大的比重。比如社保的费改费控,希望能够从客户的角度去加大投入,又例如金融一账通,现在虽然有200多家银行,2000多家非银金融机构合作,但平均合作产品数才1.4,还有更深的维度要挖。

版权声明:本内容系经济观察网独家原创,经济观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老盈盈经济观察报记者

华南新闻中心记者
关注大金融领域、华南金融机构及香港市场。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