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解读]金融稳定发展委“横空出世” 构建中国金融新秩序

作者:胡群 2017-07-17 10:36  

因此,市场乐观认为,“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设立只是金融破局者,后续将有更多金融改革次第展开。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金融监管套利的机遇正在远去,资金“脱实向虚”或将进一步遏制。

7月14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

本次会议给出了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明确的答案,决定“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落实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职责,并强化监管问责”。

新的监管框架明确了“一行三会”的职责分工:央行专注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三会进一步强化和落实专业化的行业监管职责。

“金融稳定实质就是防范金融风险,尤其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就实现了金融稳定。金融发展,一是金融业自己的发展与改革,要往前走,大中小金融机构都要发展起来;二是金融发展是为了服从服务好实体经济,这是本源,过去几年金融脱实向虚,脱离了这个本源,所以现在要回归本源。”中金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向经济观察网称。

八大风险

过去几年可谓是中国金融发展最为奋进的几年。

“我国经济金融经过上一轮扩张期后,进入下行‘清算’期;实体经济供需失衡,金融业内部失衡,二者循环不畅,结构性问题突出;一些市场主体行为出现异化,道德风险明显上升,而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尚不适应。”人民日报7月15和16日以本报评论员的形式发表文章称,要严密防范化解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影子银行业务风险、资本市场异常波动风险、保险市场风险、房地产泡沫引发金融风险,切实防范金融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风险。

“美联储为首的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过程中的‘外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又放大了这些金融风险,导致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执行董事章俊称。

然而,在当前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制下,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并存,过去几年金融体系中,在金融创新名义下利用我国分业监管制度来进行监管套利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

“历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对金融监管提出了重要方案,但此前对于金融监管体系的重塑,一直被刻意回避。”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丁建臣此前向记者表示,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分业经营管理受到冲击,我国若仍套用以往的分业经营管理模式,人为地将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银行与证券、保险市场隔断,将导致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如果再不进行金融监管改革,一旦风险集中在国内爆发,不但可能会将把中国经济摧毁,全球也将被拖入深渊。

对于上述八大风险,中央早对密切关注,并做出应对,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确定了货币政策中性的立场,并且今年上半年大力推动金融去杠杆来降低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

以房地产贷款风险为例。去年房地产贷款增速较快,2016年12月末,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26.7万亿元,同比增长27.0%,较同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速高13.5个百分点。12月末,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比 重为25.0%,较上年末高2.7个百分点。2016年,全国新增房地产贷款5.7万亿元,同比多增2.1万亿元,累计新增金额占同期新增各项贷款的比重为44.8%。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楼市发展方向“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上半年房地产信贷增长势头回落,个人住房贷款抵借比率和期限均有所下降,这些变化有利于抑制房地产泡沫,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7月2日表示,2017年6月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29.72万亿元,同比增长24.2%,增速比上年末回落2.8个百分点。

比起房地产泡沫引发金融风险,本次会议定下了“服务实体经济”是三项任务的首项。过去几年金融体系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的“脱实向虚”,章俊认为,央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原意是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流动性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反而在虚拟经济中空转,推动资产价格一路飙升,市场上甚至一度出现资产荒。本次会议上,习主席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今年2月,阮健弘接受《金融时报》时表示,人民银行在2010年提出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编制这个指标的一个主要出发点,社会融资规模扣除了金融体系内部的交易行为,真实反映了资金从金融体系到实体经济的流向和结构,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情况。 央行初步统计,2017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1.1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36万亿元。6月份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283亿元。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66.92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与上年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 “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同比多增,存量适度增长,表明当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较为稳固。”阮健弘称。

金融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势必将向实体经济倾斜更多资金。东方金诚评级副总监俞春江表示,这应包括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适度让利,避免金融系统攫取了实体经济绝大部分利润。这对金融机构的利润空间造成一定挤压,上市银行利润一度占据所有上市公司利润90%的现象将逐步褪去。而且,或将进一步抑制在房地产领域的投放,房地产融资渠道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或将进一步受限。

在线修复

本次会议决定“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落实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职责,并强化监管问责”。这个新的监管框架对“一行三会”做出的明确的职责分工:央行专注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三会进一步强化和落实专业化的行业监管职责。

章俊认为,新设立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应该是就从协调“一行三会”监的角度出发来达到“补齐监管短板”的目的。

这并非协调“一行三会”协调制度的首创,此前我国曾三次试水金融监管部际联席会议。

2000年,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以三方监管联席会议的方式,每季度碰头讨论。2003年4月银监会成立之后,银监会取代央行参加监管联席会议。2008年8月14日,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共同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保障金融业稳健运行,2013年8月15日国务院发布批复,同意建立由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人民银行牵头,成员单位包括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必要时可邀请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参加。人民银行行长担任联席会议召集人,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组成人员。 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显示,2016年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继续深入推进金融监管政策、措施、行动的统筹协调,不断增强金融监管合力和有效性,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下一步,联席会议将继续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强化功能监管、综合监管和行为监管,实现金融监管全覆盖。

有观点认为,“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设立之后,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的“协调”使命将让位于前者。更为关键的是,前者在金融体系里不仅仅只是承担监管协调的机制,而是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监管框架运转的核心,金融业迎来统一监管时代。

委员会只是破局者

从历史上看,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每次召开都遭遇外部重大冲击与内部重大调整关键时期,并在会议之后指明了金融改革方向。

1997年,首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时逢“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会议确立了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大方向;2002年,第二次会议之后,银监会成立,金融领域“一行三会”架构形成;2007年第三次会议上,加强各部门间的金融监管协调,提高监管效率成为重要的课题,此次会议之后成立了中投公司,掌管着中国数额庞大的外汇投资。2012年第四次会议后,人民币或计划进程加速,亚投行、丝路基金相继成立。

因此,市场乐观认为,“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设立只是金融破局者,后续将有更多金融改革次第展开。

而此次会议召开的时期同样特殊,按照以往惯例,本次会议已延后半年。

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分别召开于1997年11月、2002年2月、2007年1月、2012年1月和2017年7月。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世界经济仍处于缓慢复苏进程中,不确定性进一步凸显,可能出现更多“黑天鹅”事件;而国内经济金融稳定运行的基础还不牢固,社会资金“脱实向虚”催生资产价格泡沫,系统性金融风险不断积累,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区域和行业走势持续分化,挑战和风险不容低估。虽然监管层开始大力推进金融去杠杆下,但八大风险仍不容忽视。

版权声明:本内容系经济观察网独家原创,经济观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胡群经济观察报部门主任

金融市场研究院主任
主要关注银行、信托、fintech领域市场动态。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