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从十九大前央视的政论片看改革如何进行到底

作者:社论 2017-07-28 21:48

任何百转千回的改革,最终是为了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享有生而为人的尊严,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社论 上周,10集大型政论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央视播完最后一集。该片由中宣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指导,被认为是迄今为止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所做的权威、全景报道。在中共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这部专题片传递的信息相当清晰——将改革进行到底,这是决策者信念与意志的体现,也应该是“人民所愿”。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仍处在转型进程中的大国来说,只有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有效破解经济与社会发展难题,实现民富国强的目标。这一点,已为中国近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证明。就以当下而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存,不仅要防范“黑天鹅”事件,也要直面莽撞而凶悍的“灰犀牛”。特别是很多问题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前期改革不彻底不到位所致。何以解忧,改革是唯一出路。

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至今,改革在各个领域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仅就经济领域而言,改革涉及的各层次规划繁多,无论是国资国企、财税金融或者是政府体制和社会领域的改革,或许缓急有先后,进度有快慢,但大多已经进入大面积的集中施工期,有些则已经实现“早期收获”。这在《让改革进行到底》这部专题片中有充分的体现。

站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再一次高呼将改革进行到底,提醒我们改革是一场只有进行时的持久战。我们以为,就改革这样一项涉及广泛的庞大系统工程而言,一方面要确保大的战略目标方向不发生偏差,把握“工期”,严格按照规划与施工图进行,但在改革议题具体落实过程中,仍要鼓励大胆创新和试错,激活基层与民间的创造力,与改革的顶层设计形成良性互动。

我们注意到,相当一部分改革事项进入到关键的“最后一公里”的阶段,看似行百里已九十,但这部分却是事关成败,也是工程量最大,工程难度和强度最高的部分。比如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央简政放权,地方能否拿出同样的勇气和魄力,还权于市场和社会?如何破除阻力,让最难减的政,最难放的权,也能够减下来,放下去?这时候改革者触动的利益更大,面对的干扰也可能更多。但是改革必须在这“最后一公里”实现突破,才能避免功败垂成的命运。

将改革进行到底,意味着全线施工和重点突进的双管齐下。就改革方法论而言,决策层一直强调实现改革在关键领域的突破,从而带动全局,但也重视改革的协同效应。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很多问题牵系纠缠,很难单兵突进,其解决方案是相互促进互为推动的。以国资国企改革为例,僵尸企业出清可谓重中之重,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取决于很多改革事项的推进与配套。比如说政府体制改革,如果政企仍然难分,地方官员很难下决心让僵尸企业该破产的破产,该清算的清算;比如打破垄断,如果不能更好地开放市场,给民间资本以更自由的空间,则不仅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战略布局调整很难推动,国企混改的步子也很难迈得更快。换个角度看,如果金融改革不能同步,更多的金融资源仍然向国企倾斜,如果新的一轮债转股,不能真正做到市场化、法治化,僵尸企业仍有可能搭便车,这对于从根子上改变国企运行机制是极大的障碍。

《将改革进行到底》最后一集收于“人民的获得感”,我们以为这道出了改革的真谛。任何百转千回的改革,最终是为了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享有生而为人的尊严,拥有更多的获得感,这是宏大的国家愿景的终极指向。中国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因此获得了最广泛人群的认同与支持,人民也成为改革最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与创新的源泉。历史地看,所有的改革共识来源于此,这也是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最大动力。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