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郭向军:“一带一路”投资聚焦基础设施和私募股权

作者:张文扬 2017-10-05 18:39

郭向军对于中投的定位是“大型财务投资者”,而目前这个“大型财务投资者”正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文扬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至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正面的积极作用,也为投资者们提供了机遇。

作为国家主权基金的中国投资公司(简称“中投”),怎么看“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投资需求和投资策略的呢?

近日,中投副总经理郭向军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以及澳中“一带一路”倡议共同主办的中澳“一带一路”金融与投资合作圆桌会议上,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郭向军对于中投的定位是“大型财务投资者”,而目前这个“大型财务投资者”正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他表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下产生的一些巨大需求,中投会加大在基础设施、私募股权方面投资的力度。

投资需求

在郭向军看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从世界经济发展角度讲,是非常正面的。“它为寻求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新的动力,同时也是有利于实现各个区域的平衡增长,弥合贫富的差距。”郭向军说。

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投资需求产生于哪里?郭向军认为,第一个方面就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他介绍道,目前,全世界对基础设施的需求缺口达60万亿美元,包括公路、港口、高铁、输油管道等各个方面。

“过去十几年,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郭向军介绍道,无论从中央到地方,在基础设施的投资是巨大的;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民间PPP方面的投资,也都是巨大的——这意味着中国在此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并且有意愿与各个国家进行合作。

第二方面的投资需求在于一些产业合作,包括能源资源、高科技、健康医疗保健及产业园区的建设等。

郭向军认为,从矿产和能源方面,各个国家可以优势互补,进行开发,促进能源资源的发展;高科技方面,中国的“互联网+”和创新驱动战略下创业投资的蓬勃发展,会带动高科技产业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发展;健康医疗卫生领域,介于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的时代,在健康医疗、生物制药方面将有很大的需求。

在这些需求面前,金融机构有什么样的机遇?郭向军倾向于在各个产业、领域之间的合作进行探索。

以澳大利亚为例,中投在澳大利亚的总体投资约88亿美元,公开市场包括股票和债券方面的投资,非公开市场包括私募股权、基础设施、房地产等方面的投资。其中,中投十年来累计对澳大利亚的直接投资达到35亿美元,包括工业地产、园区、铁路、港口的服务商、墨尔本收费高速公路项目和墨尔本港口项目,还持有了澳大利亚工业地产上市公司的部分股份。

投资战略

“一带一路”策略下,要采取何种投资战略?——长期投资者往往选择在董事会规定的风险容忍度的条件下,进行最大化投资收益,使外汇能够得到保值增值。

以中投为例,郭向军介绍道,总规模为8000多亿美金,其中6000多亿美金是中投持有国内金融机构的股权,2000多亿美金是海外投资。

中投采用了“参考组合+政策组合+实际组合”的配置框架。

郭向军介绍道,参考组合为70%股权和30%债权;政策组合则分三个部分,增长型组合(公开市场股权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稳定资产(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对冲基金投资)和收益资产(固定收益投资)。“通过动态的在增长资产、稳定资产和防御资产之间的调整,来实现在既定风险水平的收益最大化。”郭向军说。

挑战

目前,世界经济增长已经处于恢复阶段。这意味着,下一阶段,各个国家货币政策都已经开始趋紧,整体的资产收益也将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

相较于之前十年的收益水平,郭向军预计之后十年的收益水平会出现降低。在这种环境下,投资者们也需要逐步在投资策略方面进行一些调整和改进。

一是在公开市场和非公开市场投资方面进行调整。“要适当增加非公开市场含另类资产投资的比重,”郭向军说,现在公开市场的一些估值已经相对较高,对于非公开市场投资来讲,还有一些非流动性溢价,同时还有一些积极管理的溢价。

目前,中投的另类投资比重占35%左右,今后十年还要再扩大10-15个百分点。

二是委托和自营投资方面,郭向军认为,今后要加大自营,加强直接投资的力度。他介绍道,自营投资的优点在于没有管理费,而直接投资的优点在于“中国视角”下的项目增值。

项目增值的方法是,中国企业直接投资国外公司,利用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所投公司的技术或者产品引到国内,利用国内巨大的市场能够提高这些公司的价值,从而使投资收益也有很大的提升。

第三就是行业。基础设施是中投重要的投资行业。此外,高科技、健康医疗也是郭向军看重的投资领域。“无论在公开市场、非公开市场,都要加大在高科技和健康医疗一些投资的比重。”郭向军说。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