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副校长吴晓球:“看好中国经济”不是一句口号

作者:吴秋婷 2017-10-11 11:50

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的经济将往何处去?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吴秋婷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也像一个懵懵懂懂的年轻人,在摸索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如今,中国的经济改革已走过了四载春秋。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步入中等国家行列后,都失去了增长的动力和希望,最终陷入经济停滞的泥淖。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的经济将往何处去?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10月10日下午,人民出版社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举办了“讲好中国故事,看好中国未来”的研讨会,为中国经济把脉问诊。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前景,几位参会学者都表达了乐观态度,同时也就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建言献策。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表示,“看好中国经济”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许多学者经过长时间理性思考得出的结论。四十年的改革历史和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都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但同时,也不应忽视中国经济中的一些问题,例如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在内心充满希望的同时,大家应当看到中国在社会结构层面、经济体制层面所存在的问题。否则改革就将失去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同时,他认为,中国并不会重蹈拉美国家的中等社会陷阱。首先,中国的创新创业是中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力量,用竞争力的增量来带动存量。另外,中国推动了存量改革,也就是供给侧改革,引入增量,也要减少无效的存量,中国的存量改革已经初见成效。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在会上谈到,改革开放40年,渐进式的改革政策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的经济总量现在已是全球第二,人均年收入8000多美元,到2020年,基本能够实现小康社会,人均年收入可以达到1.2万美元,跨入高收入国家的门槛。稳定的战略目标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保障。邓小平在80年代初制定了中国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从80年代到现在每一次党代会,每一次的五年规划都是紧紧围绕三步走的发展目标来推进。这种治理模式也开始为诸多西方国家所推崇。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认为,全世界的治理结构在过去一两年内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中国有着西方国家不具备的人口数量优势,同时为创造型平台企业营造了适宜的发展环境,治理结构相对而言也具有稳定性。这些都为中国经济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历史发展机遇。通过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和产业政策的实时校正,中国实际上已经站在了比韩国、台湾、香港以及其他几个南美国家更高的平台上。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认为,中国已经连续8个季度保持6.7%以上的经济增速,如果这样的平台状态能够在未来一段时期继续保持,这便意味着中国经济自2011年以后的下行后,将迎来一个探底之后的新常态,中国经济将会实现下行软着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已经走过最艰难的瓶颈期,生产关系的自我革命已经基本大功告成。

对于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贾康认为这是中国接下来所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考验。过去,90%的经济体抵达这个阶段后,不能如愿跨过去,个别经济体甚至在这个边缘反复拉锯,近20年更是没有一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先例。在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处,中国需要有长远的发展意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掌握好理性的度。世界银行将高收入国家的临界点数字不断提升,在未来的8-10年时间里,中国人均国民收入需要稳定在1.5到1.6万美元这条线上。唯有如此,中国才有足够的新动能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有后劲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