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也是投资:借钱花的逻辑

作者:陈志武 2017-10-17 14:17

在观念上,把消费和投资、把消费和生产对立起来是不恰当的。消费也是投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把人力资本看成资产

(图片来源:全景网)

【金融其实很简单】

关于“消费也是投资”这个话题,你肯定会问,消费怎么也是投资呢?怎么理解呢?

就我自己的经历而言,记得1990年从耶鲁博士毕业之前,要提前七八个月开始找大学教职工作,在美国叫做“上职场,上Job Market”。所以,1989年11月开始准备各种面试、准备到不同大学做学术报告等等。那时候,一位年轻耶鲁教授跟我说:上职场找工作,不光是把你的研究讲清楚,让他们知道你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发展潜力,而且同样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你的形象,要给人一个很振奋、很激情、很敏锐的印象,因为他们看重的不只是你的论文,也会评判你这个人!

这位教授给我推荐一本书,叫《为成功而着装》“Dress for Suc-cess”。这本书很老了但还是相当有用,是一部专门为职场男士写的经典。作者告诉你如何挑选西服、衬衣、领带、鞋子、袜子、皮带、公文包、钢笔等等,尤其强调不要让妻子、女朋友帮你买职场服装,因为妻子看重的跟适合职场的往往不同,女士喜欢的男人样子不一定是职场看重的男人范儿。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这本书推荐的西服、领带等都很经典、很贵,不是沃尔玛能买到的便宜货。

对于我这个一直在读书的穷学生来说,哪里有几千美元去购置这些经典着装呢?那位教授说:不能把这个看成消费,而应该当成投资,是对你未来职业的投资!——我当时半信半疑,但还是去银行借了钱,给自己购置了一批很贵的职业服饰,连领带都是英国老式的经典。穿上之后我在面试、去大学讲学的过程中的确感觉更加精神、自信!虽然很难确定这些服装对我找工作是否起到决定性作用,但至少没有给我丢分!

那么,过去的经历今天告诉我们什么呢?

借贷消费文化的形成

许多世纪以来,对借钱消费的道德指责一直没有停止过。按照这些道德标准,我在1989、1990年的行为也该受到责备。实际上,正如以前讲到过,美国的借贷消费文化是19世纪中期开始的,到20世纪20年代进入全面高潮。当时的美国社会,各类报纸特别是女性杂志到处是分期付款借贷销售的广告;大到房子、汽车,小到糖果,任何商品都可以先拿过来消费、然后分周或分月付款,也就是可以通过周供、月供慢慢还款。

其中,一个很有名的广告是这样说的:“吉米今年三十岁,年收入3000美元,但他身价至少11.229万美元。如果他今天把那11万多美元的身价中的一部分拿过来花,那他可以买什么呢?他可以买大房子、好车、好西服,好餐馆……”。在美国,当时白领阶层的年收入一般不到3000美元,所以,吉米算收入不错的,而之所以他值11万多美元,是因为他至少还工作20年,如果未来每年有3000美元收入的话,那么,把未来20年的收入按10%左右的贴现率做折算,加在一起,他就有11万多美元的总身价了,这是他的人力资本价值!也就是说,这11万多美元指的是他未来的总收入。整个广告就是告诉你,“如果你借未来的钱先花,那你今天可以买到哪些东西呢?”所以,这类广告吸引了众多老百姓、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去借贷消费!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在1910年时,全美国的分期付款信贷余额为5亿美元,到1929年就上升到70亿美元,短短19年里翻了13倍!到1930年初,75%左右的汽车、家具、洗衣机、电冰箱等大件销售都是靠消费信贷完成的;就一般非耐用品而言,超过40%的销售是通过分期付款完成的。到那时,算是走完了美国消费文化的发展历程。

当然,不太奇怪的是,千千万万借贷消费的家庭和个人之中,有一些因为抵挡不住广告的引诱、抵抗不了物质的诱惑而负债太多,最后倾家荡产。当时,媒体上充满了因负债过重而不能翻身的故事,攻击借贷消费行为和这些“黑心”公司。指责既来自道德方,也来自社会工作者尤其是教会。但有的人就提出质疑:这些人是因为自己不能自控而负债过头,还是因为放贷者不负责任的引诱所致呢?这难道跟那些强奸犯说“不是我的错,而是因为对方穿得太漂亮让我抵挡不住”有区别吗?该受到谴责的是借钱失控的人,还是那些放贷人?

消费也是投资

在对借贷消费的一片指责声中,当时的哥伦比亚大学瑟里克曼教授从几个公司找到一大堆数据,包括借贷消费人的身份、年龄、借贷金额、利率、期限、还款记录等。通过这些研究发现:最低收入人群中,大概有1/10用分期付款消费,而收入越高,分期付款借贷消费的倾向性就越强;城市人比农村人更可能借贷消费。所以,不只是穷人借钱花,中产阶层更加借钱花。另外,借贷消费人群中,坏账率通常在1%至2%之间,没有像报纸宣传的那么糟糕!

瑟里克曼教授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为借贷消费正名。他说,其实把“消费”和“生产”、把“消费”和“投资”区分并对立起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消费也是投资,所以消费也在产生价值。原因在于,在经济学里,我们把“人”的创业赚钱能力、做事业的能力通称为“人力资本”,比如我们今天说,在信息时代、在金融经济时代里,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是人力资本,而不是物质资本。

那么,什么算是在给人力资本做投资呢?很显然,如果不吃饭、人饿死了,那么,人力资本就死了,因此吃饭是投资;如果没有吃好或者营养不良,那么,你的天赋再好也无法发挥出来,一个歪歪倒倒的人的大脑再聪明,也不会有用的;如果穿不暖、冻着生病了,人力资本也费掉了,所以,买衣服、看医生也是投资!

你可能说,吃饱、穿够就好了,那为什么要借钱买更好的、买名牌?那不是多余的,不是浪费吗?——其实,前面谈到1990年我博士毕业之前借钱买衣服、找工作的经历,就表明,更好的职场着装能帮助我在面试、讲学过程中加分,帮我找到更好的工作!做销售的朋友都知道,如果你开奔驰去见客户谈生意,你谈成的概率就会更高。而即使你不是直接做销售,你在职场上,实际上你每天都在销售自己的能力和东西。比如,你老板怎么看你呢?这也需要你更好地表现自己,而要做好这一点,就需要你在自己身上多做投资。借钱消费也是投资!

年轻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是为自己未来打基础、为自己未来做投资。最大化自己的未来是年轻人最重要的创业投资。

我们再总结一下今天谈的要点。第一,未来是不确定的,所以,借贷消费有时发生违约不奇怪。如果100万人借款消费,1%的坏账率也会导致1万人面对困局。但是,不应该只看到这1万人的遭遇而忽视其他99万人得到的好处。可是,历史上对借贷消费的道义指责偏偏又基于这1%的故事。第二,是否能抵挡诱惑是消费者的事情。如果一个人过度借贷消费,他应该承担主要责任,而不能把责任主要归结到放贷方。如果张三明确知道自己无能力还债而还要借,那么他比放贷方更应该受到谴责。可是,实际中,社会更指责放贷方。第三,在观念上,把消费和投资、把消费和生产对立起来是不恰当的。消费也是投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把人力资本看成资产。在当今新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资产,所以,根据需要借钱花也是投资。

  (本文作者系耶鲁大学金融教授、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及冯氏基金讲席教授,该文为喜马拉雅《陈志武教授的金融课》讲座文本,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订阅本课程)

 

陈志武经济观察报专栏作家

耶鲁大学教授,香港大学冯氏基金讲席教授。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