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再开放 评级机构警示潜在风险

作者:蔡越坤 2017-11-17 10:56  

预计未来几年中,随着监管的强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继续深入,外资金融机构在经营理念上的优势将逐渐显现。

(图片提供: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蔡越坤 近期,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宣布放宽金融企业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引发国内外评级机构的广泛关注。

这些举措包括中方决定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的投资比例限制放宽至51%,上述措施实施三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

中国将取消对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单一持股不超过20%,合计持股不超过25%的持股比例限制,实施内外一致的银行业股权投资比例规则。

此外,三年后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投资设立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的投资比例放宽至51%,五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

国内评级机构大公国际表示,外资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适当放宽准入条件有利于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计未来几年中,随着监管的强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继续深入,外资金融机构在经营理念上的优势将逐渐显现。

另一国内评级机构东方金城也表示,此次开放向国际上传递了中国金融行业继续扩大开放的明确信号,有助于稳定政策预期,有利于在中长期内吸引外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不过外资的进入和退出,不仅与政策预期相关,还与投资回报率相关,外资仍有可能从某些投资回报率下降的行业流出。

关于此次开放持股的潜在风险,东方金城称,我国金融监管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面临越来越强的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力度日益强化,此次放开对于外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提供了较大便利,此次开放的潜在风险可控。开放持股比例限制后形成一批外资控股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国内金融机构来说,在面临强监管的同时,还将面临外资控股金融机构的竞争,部分金融机构将面临冲击;另一方面,对金融监管层来说,外资控股金融机构的监管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穆迪对此也做了评价。穆迪表示,此举将提高外资在中国市场的参与度,有助于国内金融企业提升风险管理和企业治理,因此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具有正面信用影响。风险管理和企业治理提升将提高被投资机构的信用度,并推动改善金融业整体状况。

新政将促使外资投资流向金融机构,提高后者的资本充足率,并加强其风险管理能力。这符合2017 年1月以来强化金融业风险管理的主要监管政策目标。为推动去杠杆和改善复杂金融交易透明度,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限制透明度差的影子银行和金融机构同业活动。

新政发布前一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核准下列3家国际资产管理公司登记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Invesco Finance PLC的母公司及担保方Invesco Ltd、Neuberger Berman Group LLC和Value Partners Group Ltd。穆迪称预计会有更多外资公司控股合资企业,并在国内发行基金产品。

截至2017年9月,五大国有银行的资产合计为人民币 92.1万亿元。穆迪表示,由于政策导向做强做优做大包括国有银行在内的战略性国有资本,大型国有银行由外资控股的可能性较小。新政对小型金融机构的影响更为明显,原因是外资控股相对容易。

对于保险行业,上周五,中国财政部宣布3年后将寿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从50%提升至51%并在5年后彻底取消该限制。

外资寿险公司的发展受到外资持股比例和分支机构扩张限制措施的制约。目前在中国运营的外资保险公司共有28家,按照2017年上半年保费收入计算的市场份额仅为6.4%。

对此,穆迪称,此举从本质上允许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有持多数股权和全资持股的子公司。新政对在中国运营的外资寿险公司具有正面信用影响,原因是这将提高其管理自主权。此外,新政鼓励产品多元化,可解决当前寿险业过度依赖短期利差产品的问题,因此也有利于中资寿险公司。

版权声明:本内容系经济观察网独家原创,经济观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蔡越坤经济观察报记者

资本市场部记者
主要关注债券、信托、银行等领域的市场报道。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