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认同与选择撕裂的 德语世界

作者:朱与非 2018-02-05 14:23

2017年的德语阅读,主题不是移民、不是恐怖主义,而应该是“新右翼”。在这个主题上,不仅涌现了诸多如Antaios一样的右翼小作坊出版社,在法兰克福书展引发不小的骚动,左翼Antifa青年举着牌子到书展的展台抗议,而且还有主流出版社也出版了好几本有关“新右翼”的书籍。

2017年是欧洲大选之年。法国和德国阻击新右翼上台皆如愿成功,但欧洲因移民引发的认同和文化危机,仍然在持续发酵。德国的选票被新右翼政党——德国另有选择党(AfD)——严重分流,且由于各党对政治议题的主张越来越呈现尖锐分化的倾向,赢得选举的默克尔在组建内阁时几近流产。

2017年的德语阅读,主题不是移民、不是恐怖主义,而应该是“新右翼”。在这个主题上,不仅涌现了诸多如Antaios一样的右翼小作坊出版社,在法兰克福书展引发不小的骚动,左翼Antifa青年举着牌子到书展的展台抗议,而且还有主流出版社也出版了好几本有关“新右翼”的书籍。

书籍是人类长久记忆的载体。在此,我精挑细选的书籍必然以经得起时间考验为首要标准,同时着重顾及中国读者原本的知识兴趣和拓展可能。

1. 《欧盟帝都》

坐落于布鲁塞尔的欧盟文化部官员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求搞点活动提升一下欧盟的形象。一名侦探的点子被采纳:用奥斯维辛幸存者为主角来宣传,为欧盟的起源和宏旨定调,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又遭遇欧盟官僚自身的阻力……梅纳瑟《欧盟帝都》想要描摹一个欧盟的愿景,同时也揭露欧盟官僚主义的弊病。

梅纳瑟是一位奥地利作家,出版过10多本政治和哲学评论的杂文集,而且也写小说,有点像中国的鲁迅。2004年以来,他在欧洲的议题上频频发表演说和文章,坚信欧洲民族主义是各种罪恶的渊薮,且“铁证如山”。所以,在这部小说中,他虽然以某种小说家的笔触戏谑和讽刺欧盟官僚主义,但实际上属于最典型的“牛虻”式知识分子批判。他的愿景是,把“哈布斯堡神话”发展为“欧盟神话”,从而建立一个哈布斯堡王朝式的统一的“欧洲共和国”。

《欧盟帝都》文笔轻松诙谐,内容兼具发散性的想象和侦探剧式的紧凑结构,读起来紧张刺激。它是2017年德国法兰克福书展的“德国图书奖”头牌得主。

2. 《谁是英格伯格·巴赫曼?》

奥地利女诗人巴赫曼与保罗·策兰的通信集《心的岁月》(Herzzeit),曾让国内爱好者翘首以盼。两个诗性的契合和心灵的依恋,补充了无数有关诗之性情的想象。这一本巴赫曼的传记将带领读者以散文的方式进入这位女诗人的亲密地带,那些刺激诗人创作的源泉。有趣的是,作者对于策兰也同样兴趣颇深,以至于某些章节会让人误以为是策兰的传记。顺便说一句,苏尔坎普出版社的16卷本的历史考订版《策兰全集》,从2003年至今已经全部出版完毕。

3. 《独特性的社会——现代性的结构转换》

莱克维茨是出生于1970年的德国社会学教授,此书旨在以前导性的目光审视后现代之独特性、特殊性、唯一性的到来。作者发现,这个时代的生产、工作、数字技术、生活方式和政治都在以独特性为内容。一种总体性的社会学考察,引领我们认识当下的时代趋势。此书斩获2017年的拜仁州图书奖。

4. 《德意志末日》

此书是已故德国右翼历史学者奇福乐(1949-2016)的遗著,被归入右翼Kaplaken书系第50卷。它在6月出版后,得到《明镜》周刊编辑萨尔茨韦德(Saltzwedel)的倾情推荐,引发阅读狂潮,继而登上了著名的《明镜》周刊的畅销书榜,后因遭到诸多质疑,《明镜》周刊又主动将之撤离该榜。9月法兰克福书展时,由于媒体对此书的差评“预热”,导致诸多左翼青年进场抗议,引起了一段不大不小的书业“骚动”。

此书短小精悍,言辞也简练克制,不是一部针对特殊现象的愤懑之作,而毋宁是对于新右翼多年观点的总结性论述。主流媒体的书评可以用“恶评如潮”来形容,但亚马逊德国网站的340个评价中82%的五星好评,又说明了另一种民意取向。德国知识精英和普通民众之间的道路分歧在此可见一斑。此书无疑堪称2017年德国书业映射现实的深水炸弹。

5. 《独裁的反叛:新右翼以及西方的没落》

如果说《德意志末日》属于德国新右翼的自我主张,那么这部《独裁的反叛》就是一种对于新右翼的第三人称视角的审视。怀斯在书中描述和呈现了右翼民粹主义运动的最重要人物,以及他们的战略和方法。他对于新右翼的历史脉络和现状发展的描述,告诉我们新右翼的产生绝非偶然。

作者是1972年出生的德国历史学者,他曾对警告德国人口变化的萨拉辛(Thilo Sarrazin,作品是2010年的《德国自取灭亡》)做过严厉批判。此书给了我们另一个了解德国新右翼的视角。

6. 《三十年战争:欧洲之灾难和德国的创伤(1618-1648)》

1618年到1648年的欧洲三十年宗教战争,不仅带来了欧洲宪政格局的明显影响,其“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体系下的诸邦初步形成了后来民族国家意义上的平等共处局面,而另一方面,宗教战争的惨烈惊醒了知识分子的探索,使得整个17和18世纪的宗教反省成为启蒙主义的主题。

“三十年战争”的历史意义并不下于二战对于全世界格局的影响,是我们理解欧洲文明的自身演化途径上的重要一环。

明克乐是洪堡大学的政治学教授,著大书如烹小鲜,且屡获殊荣。

7. 《鉴证科的同谋者:数字文化中的自身》

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有很多账户,每个账户包含着个人信息、个人形象以及个人的足迹。用西文来说,每个人都有“个人档案”(Profil)在网上。如果我们知道警察局通常有一个犯罪侧写(profiling)的工作,也就完全明白作者指的是什么。

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微信开户、滴滴订车、美团购物所为你构建的“个人档案”,其方法可以追溯到警察局、精神病医院自19世纪以来想出来的编户方法。智能手机上利用GPS的足迹定位形成的记录,实际跟“电子脚铐”没有原理上的差异。

在我们这个时代,在“大数据”被理解为“大计划”的前提,“脸部识别”被用于公共安全的时代,伯纳德的这番精巧的技术反思,不啻为一个善意的耳光。技术所构筑的监视之眼和牢狱禁锢,已经不需要特别的搜查令和审判令,更不需要专门的牢房,就能达到了。

8. 《世界的黎明:文艺复兴史》

这部1300多页的鸿篇巨制可谓对欧洲文艺复兴史的最详尽的全景介绍。而且作者的问题意识也非常正典,他要回答的是:为什么欧洲经过文艺复兴而成了世界的领头羊?其原因包含自公元1500年以来的各项胜利成果:意大利的艺术,人道主义的观念,对古希腊传统的回归,技术创新的热忱,也包括殖民主义提升了欧洲大陆的自我意识。洛科是1953年生于德国奥格斯堡的瑞士苏黎世大学历史学教授。

9. 《神圣者的力量:祛魅史的另一种写法》

推荐这部作品可能带有我的任性。主要是我觉得,与其推荐一些无关痛痒的人文博雅作品,不如推荐一部有的放矢的严肃反思之作。汉斯·约阿斯(不是汉斯·约纳斯)现为德国洪堡大学的教授,2002-2011年间曾是埃尔福特大学马克斯·韦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他的诸多作品是这个世俗化时代的洪钟大吕,是对欧洲文化的最精彩展示。在《神圣者的力量》中,韦伯的命题——现代性即祛魅——被重新加以审视,作者尝试要对“祛魅”加以祛魅。

10. 《马丁·海德格尔:关于“黑皮书”的真相》

在还有诸多通俗而不乏学术性的哲学作品可供选择的情况下,我选择这样一部冷感而生僻的哲学专著,似乎很有点不合时宜。然而这里的理由,其实跟我一开始提到的今年的德语阅读主题有关:德国右翼思想的根源。

海德格尔这位世界著名的哲学家,一直有着一个令人难堪又不得不提的话题:海德格尔是个纳粹。自从2014年海德格尔全集的编者彼得·特拉夫尼出版海德格尔“黑皮书”(全集94、95、96卷,也包括97卷)以来,海德格尔研究界屡屡爆出新闻,比如弗莱堡大学著名的海德格尔专家君特·费加尔为此而辞去海德格尔协会的职务,弗莱堡大学撤去海德格尔教席,等等。而特拉夫尼对海德格尔哲学的解读也因为“黑皮书”而走到了一个极端的、有可能彻底否定海德格尔思想的道路上去,“黑皮书”被理解为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方式的反犹主义”,因而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中的“存在历史”思想就变成了“反犹主义的存在历史”。

冯·赫尔曼和阿尔费里的这部合著作品便是旨在接手对海德格尔“黑皮书”的解释,并揭露特拉夫尼的这一危险倾向。海德格尔的纳粹问题之敏感程度,其实跟德国新右翼获得正当叙事权利的可能性紧密相关。将海德格尔的纳粹问题以极为敏感和夸张的方式表达出来,这跟人们一看到新右翼就指责为“法西斯”、“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反映的是同一种主流心理。故而在历史的文本中准确爬梳,实际上与现实中冷静考察,具有相同重要的意义。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