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超:二季度影子银行流入实体资金少了2万亿

作者:刘璐 2018-08-08 09:22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测算,截至2017年末通过影子银行体系流入实体的资金规模达到47万亿元,在资产新规等政策出台以后,今年上半年影子银行融资规模萎缩约2.3万亿元。

(图片来源:全景图片)

经济观察网 实习记者 刘璐 由于近两年金融监管全面收紧,过去连续高增长的影子银行体系面临收缩压力,影响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出现大幅下行。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测算,截至2017年末通过影子银行体系流入实体的资金规模达到47万亿元,在资产新规等政策出台以后,今年上半年影子银行融资规模萎缩约2.3万亿元。

姜超判断,二季度影子银行流入实体经济的资金规模将下降接近2万亿元,而这部分影子银行资金主要流向的是房地产、融资平台和小型民营企业。

姜超将影子银行分成了两类:一类是银行通过非银金融机构或者是非银机构自身投放的信用;另一类是以P2P、小额贷款公司为主的民间借贷投放的信用。

在第一类中,姜超认为,充当通道的非银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信托、私募基金和金融租赁。除此之外,非银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自身发行的资管产品吸收公众资金。

在第二类中,姜超认为,民间借贷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还较小,但近几年发展迅猛。在民间借贷业务中,P2P、股权质押融资和小额贷款公司规模较大,其中P2P规模相比2014年末增长了近12倍。

影子银行能够通过非银行的渠道、工具和结构实现加杠杆,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功能类似,但没有接受相应的监管,由于从银行获得资金和信用支持的途径被监管限制,商业银行便借助“影子银行”实现借贷。

“社融增速下降首先冲击就是地产、融资平台和小型民营企业。随着融资渠道的恶化,这些企业面临再融资风险,违约率上升,实体经济获得的流动性仍会收紧,最终将导致经济增长承压。”姜超说。

除此之外,部分银行的表外业务也属于影子银行,其中包括委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

“委托贷款规模超13万亿元,但近期增速放缓。”姜超表示,银行承兑汇票实际相当于银行为企业提供了信用担保,已贴现部分反应在表内的票据融资中,未贴现的部分则属于银行表外信用投放,目前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合计规模在4.5万亿元。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