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社融增速创新低、M2触底反弹说明了什么问题

作者:胡艳明 2018-08-13 22:53  

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87.45万亿元,同比增长10.3%。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8月13日晚间,央行公布2018年7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和2018年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87.45万亿元,同比增长10.3%。

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7.62万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3.66万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5个和10.2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6.95万亿元,同比增长3.6%。当月净回笼现金59亿元。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记者表示,M2增速触底回升,反映当前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裕,市场利率回落,银行信贷超预期增长,存款派生效应增强,市场流动性状况好转。

但是,温彬认为,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10.3%,再创新低,表明仍受委贷、信托等表外融资下降的拖累,随着资管新规和银行理财新规落地,表外融资变动趋向平缓,有利于社融增速保持平稳。

他认为,人民币信贷超预期增长,表明银行放贷能力和意愿增强,同时信贷结构优化有利于助力持续扩大内需。下一阶段,随着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相关政策实施,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更好地解决"三农"、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

长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赵伟认为,总体融资需求仍然偏弱,口径调整不改社融回落趋势。

社会融资同比增长10.3%

初步统计,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87.45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29.07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52万亿元,同比下降2%;委托贷款余额为13.07万亿元,同比下降5.4%;信托贷款余额为8.23万亿元,同比增长6.8%;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3.89万亿元,同比下降8.7%;企业债券余额为19.28万亿元,同比增长7.8%;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6.92万亿元,同比增长10.5%。

从结构看,7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8.9%,同比高1.6个百分点;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余额占比1.3%,同比低0.2个百分点;委托贷款余额占比7%,同比低1.1个百分点;信托贷款余额占比4.4%,同比低0.1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占比2.1%,同比低0.4个百分点;企业债券余额占比10.3%,同比低0.2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3.7%,同比持平。

赵伟认为,新增信贷明显高于去年同期,主因票据冲量和非银贷款增加,中长期贷款略高于去年同期。7月,新增贷款1.4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6278亿元,票据融资和非银贷款显著高于去年同期,企业短贷净减少、中长贷略高于去年同期,居民短贷和中长期贷款均有所增加。具体分项来看,新增票据融资2388亿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662亿元,“宽货币”下,银行通过票据冲量现象在近几个月表现较为明显,反映企业需求走弱和银行贷款投放较为谨慎;企业中长期贷款4875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543亿元,短期贷款为-1035亿元;居民中长期和短期贷款均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非银贷款较去年同期增加2433亿元。

“信贷社融再次印证我们的观点,票据和非银贷款冲量难掩总体融资需求的走弱,政策维稳阶段性缓解非标收缩压力、较难改变非标收缩趋势。”赵伟认为。下半年宏观主要矛盾,或由“防风险”、“去杠杆”转向“调结构”与“稳增长”之间的再平衡。转型框架下,政策维稳与传统“稳增长”明显不同,不会通过“走老路”的手段全面刺激经济,而是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协同、精准施策,围绕“补短板”、“增后劲”等领域,实现结构性发力。去年底以来信用收缩的滞后影响,或导致下半年经济动能依然向下,但总体风险或相对可控。

央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方法

社会融资规模是指实体经济(境内非金融企业和住户)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其中,增量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获得的资金额,存量指标是指一定时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获得的资金余额。

此次央行同时表示,2018年7月起,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方法,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其他融资”项下反映。

“我理解新增这两块也反映了金融对实体部门的融资,可以使社融指标更完善。还有观点认为,应把外商直接投资也纳入社融。这正如M2口径也不断丰富一样。”温彬表示。

温彬认为,预计年内仍有1~2次降准空间、法定存贷款利率或将保持不变。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央行货币政策趋于紧缩的背景下,我国市场利率进一步大幅下行的空间有限,需要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定价参考市场利率,切实降低实体经济部门融资成本。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胡艳明经济观察报记者

金融机构新闻部记者
主要关注上市公司、证券、银行领域。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