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讯飞高管拆解2018半年报:经营压力大、人员最吃利润

作者:沈怡然 2018-08-14 19:50  

在科大讯飞,新增人员带来当期薪酬、费用的提升,是直接导致上半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下滑较多的因素。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沈怡然 实习生 符丽戈 根据科大讯飞(002230.SZ)8月14日发布的半年报中提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74.39%”,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江涛在当日下午的投资者说明会上称,“从某种意义上说,吃掉公司利润的主要是人员”。

根据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员工规模较去年同期增长近 3500 人,根据2017年年报,截止去年底在科大讯飞领取薪酬员工的总人数8863人,由此看出,这家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优势、正处于产业战略机遇期的轻资产公司,已经有了超过一万名员工。

财报中称,新增人员带来当期薪酬、费用的提升,是直接导致上半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下滑较多的因素。江涛称,对这些员工还要进行包含培训、产品开发等投入,投入所形成的产出需要一定周期。江涛的总结是,“整个上半年经营压力比较大”。

经营压力

“整个上半年经营压力比较大”,财报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期增长21.74%,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8.2亿。但在董事会制定的以收入、毛利和用户规模为重点任务的业绩指标上涨势较好,财报显示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同期增长52.68%,毛利较同期增长 56.02%,该增速高出营业收入增速。

在一万多人的庞大员工体系中,不乏曾任职飞利浦医疗放射解决方案首席架构师的陶晓东,但江涛称,增长最快的是销服体系人员,已经有一千多人。根据根据2017年年报,去年底公司已经有销售人员1590名。

这部分人员增长来自于销服体系的建设,江涛称,就当前公司发展阶段来看,人工智能主赛道落在的几个领域都需要下沉,下沉到基层法院、医院、社区的过程中会涉及很多贴身服务以及用户教育的过程。江涛称,目前关键人才和新增岗位都招聘到了一定阶段,公司下半年人员增幅会明显小于上半年,但不排除新增机遇所带来的新增岗位。

现金流承压背后

不同于很多二级市场上的科技公司,对于正处于人工智能战略机遇期的科大讯飞,董事会采用“平台+赛道”的商业模式,由此,公司在各个赛道上技术变现成果以及人工智能开放技术平台的竞争力,成为检验该模式收效程度的重要尺度。

另一个是现金流压力,江涛称,在各个赛道中,to b的业务仍然占据大部分营收。江涛人认为,这部分项目的特点回款周期长,根据计算,科大讯飞的tob业务平均回款周期是14个月,但是付款周期是1个多月,即针对某个项目的软硬件采购发生在1个多月时间内,所以前期往往要垫付一些款项。在销售收入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这样的剪刀差当前会带来比较大的现金流压力,下半年才会迎来业绩放量。而科大讯飞面对来自政府、电信运营商等大型客户,即便因为各种原因回款被推迟,但整体上没有出现比较大的坏账情况。

对于tob业务教育方面,业务中标合同额同比增长 94%,中标合同毛利同比增长 104%。现场有投资者认为销售收入增速仍然不够快,江涛回应,教育信息化所针对的主体是学校,上半年来一些行业规范的制定,给公司合同交付带来一定程度的延迟。

而to c业务的增长也备受投资者关注,根据半年报,to c类业务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 129.69%,毛利同比增长 86.79%,在整体营收中占比达 33.76%,毛利占比达 37.32%。

变现成果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是开放的人工智能核心平台的竞争力和盈利问题。毕竟作为由科技部颁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四大平台之一,科大讯飞的竞争对手不乏百度、阿里、腾讯这些企业,而这些企业也正在建立人工智能开放平台。

根据半年报,来自讯飞开放平台的开发者达到80万,比上年同期增长114.48%,在消费者领域,讯飞输入法总下载用户超过6亿,活跃用户数超过1.3亿。对于开放平台如何盈利,江涛称公司正在进一步验证将该平台作为一个大数据广告平台。开发平台整体营收目前是3.1亿,同比增长149.22%。

而驱动开放平台增长的方法,据江涛介绍,在2017年10月启动国内首个ai在线学习平台,目前为止已经有23万注册学员,这是科大讯飞产业生态中的关键一步。过去十几年来,科大讯飞在全国it企业相比,在建立校企合作等方面积累了独特的经验,目前公司进一步加强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技术资源整合。

另有投资者提问到,目前主力机构和散户持股比例中,个人投资者所占比重很高的原因。江涛回应称,原因在于很多公募基金投资若缺乏估值模型过会比较麻烦,而科大讯飞所在创新型模式没有很多同行可以参照,体系内严禁流程的公募机构不太好评审。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沈怡然经济观察报记者

大科创新闻部记者
关注硬科技领域,包括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无人机、虚拟现实(VR/AR)、智能穿戴,以及新材料领域。擅长企业深度报道及上市公司分析报道。发现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投资价值。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