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保”——保险领域供给侧改革的一个案例启示

作者:姚宇 2018-11-05 16:55

最近,支付宝上新推出的“相互保”十分火热,受到了用户的热捧。这是我国相互保险领域的一次成功的探索,也给今年下半年金融产品市场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最近,支付宝上新推出的“相互保”十分火热,受到了用户的热捧。这是我国相互保险领域的一次成功的探索,也给今年下半年金融产品市场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国内很多人对相互保险概念还比较陌生,但在国际上,这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保险形式。据国际相互合作保险组织联盟统计,截至2014年相互保险占全球保险市场总份额的27.1%,覆盖9.2亿人。通俗地讲,相互保险就是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以互助共济为目的,会员之间共担风险、分摊损失、共享收益的互保行为。2015年1月,中国保监会颁布了《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直到2016年6月,首批相互保险机构才获得保监会颁发的执照,中国相互保险一直秉行谨慎的发展原则。

虽然在国内还是个新事物,根据《经济观察报》的报导,但“相互保”上线一天加入成员人数即达百万,三天达330万。截止目前,上线半个月以来,加入人数已经超过1500万。该产品是互联网思维和互助共济理念在健康保险领域的应用,为健康保险市场打开了新天地,它的成功有很多值得肯定之处。

首先,它是当下老百姓保障需求提升的敏锐响应。“相互保”采用事后分摊保费的模式,简洁明了地向用户展示了相互保险的思想,实现风险共担,对公众的保险保障意识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除了保证自己的保险福利,还让其参保行为体现出了向社会献爱心。这样的产品,更容易打动人心,更与当下年轻人的心理相匹配。“相互保”的迅速走红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用户对相互保险的认可和需求。

其次,“相互保”由支付宝联合信美相互共同推出,体现了保险与科技的充分融合,也体现保险行业本身的发展趋势。该产品引入区块链技术,保证运作公开透明,记录不可篡改,也有利于未来该产品进行必要的监督和行业自律。不难预料,该产品的创新与尝试,必然引发更多的机构关注相互保险,必然引发更多的资金流入这个领域,必然引发更多的相互保险产品被推向市场。

保险难卖是很多行业人士多年来一直在慨叹的问题, “相互保”的迅速蹿红,充分证明了人们的保障需求是非常强烈的,要做的是需要加快保险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个人金融领域,商业保险市场的发育一直赶不上其他类型的金融产品,过去我们常常认为是中国人的保险意识薄弱,甚至还有网站调查“买了保险不得病”与“得了病没买保险”哪个更悲催这样的话题。“相互保”的迅速走红正是反映出当前国内的健康保险市场仍存在巨大缺口。

中央在推行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提出要完成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重点任务”,“相互保”正是按照这个指导原则开展的一项成功实验。我们看到,该产品不仅充分激发了当下最活跃的市场机构创新,还动员了社会的闲置资金资源,这个尝试符合供给侧改革的思路。

从实践过程来看,这个产品在满足需求的状况下,没有招引大规模资金投资该项目,也没有在市场上做大规模的前期投入;该产品引导年轻人释放了对保险服务的需求;加速了保险市场的规模扩张,降低了融资成本;“相互保”产品的各种运行机制,还极大降低了信美互助的运行成本;还对传统保险产品市场做了很好的补充。由此可见,“相互保”产品在供给侧改革方面,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案例。

综合来看, “相互保”至少给我们带来了以下三点启示。一是供给侧改革是新时代市场要素资源重新组合的新方式。这个新方式,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号召,主动出击,利用好窗口期,开发好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业态。二是供给侧改革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市场的力量,在新政策允许的前提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用市场机制本身,让各方力量吃上定心丸。三是供给侧改革靠的是不断的市场创新,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牢牢把握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才能让新推出的市场产品努力迎合好市场的需求。我们坚信,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把政府、市场、个人的资源充分调动起来,才能真正形成供给侧改革的整体合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行为经济学实验室执行主任

姚宇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