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犀牛》作者米歇尔·渥克:灵活工作时代,如何应对“灰犀牛”危机

作者:陈伊凡 2019-01-17 13:03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面临着灰犀牛式的危机,在你的个人生活中和家庭生活中、在你工作的组织机构或者企业里。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陈伊凡 近日,普华永道宣布香港、内地和澳门即将实行“灵活工作制度”,社会即将迎来零工经济时代,这一时代同样也伴随着巨大风险。

1月6日,米歇尔·渥克(Michele Wucker)在长江商学院进行了《未来,取决于你的风险态度》的演讲,演讲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面临着灰犀牛式的危机,在你的个人生活中和家庭生活中、在你工作的组织机构或者企业里。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和世界上的居民,我们面临的挑战——既是个人的也是集体的——是如何发现并成功躲避危险,极有可能发生的危险、非常明显的危险、破坏力强的危险——都是显而易见的、迫在眉睫的危险,但是也同时都是容易被忽视的危险。

米歇尔·渥克同时分享了“灰犀牛游猎攻略”,即应对“灰犀牛”事件六个阶段的一系列原则。第一,承认危机的存在;第二,定义灰犀牛式危机事件的性质。定义每个危机的性质,确定各个事件的轻重缓急,用一种适当的方式表述危机,这样才能吸引那些有能力和权利处理它的人对此采取行动;第三,不要静立不动。如果你没有能力做出必要的重大变革,那么就应该想想还有哪些可行的小一点的举措,同时这些小的举措怎样才能配合他人的行动;第四,不要浪费危机。阻止未来危机到来的最佳时机恰恰是在灾难发生之后,因为此时人们都对未来危机的后果心怀恐惧。灾难也可能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机遇。第五,站在顺风处。最好的领导会在危险尚未靠近的时候就采取行动。当危险只远在天边,我们就需要提前制订一系列的计划。第六,成为发现灰犀牛式危机的人,成为控制灰犀牛式危机的人。能控制犀牛式危机的人就是那些愿意同大多数人背道而驰,愿意推翻错误的体制,愿意激励他人一同行动的人。

以下为演讲全文:

首先和大家分享一个T恤的故事,前几天一个朋友到一个咨询公司应聘,他当时穿着非常干净的衣服,在外衣里面套了一件没有时尚图案的T恤,但是对于高管去应聘应该打领带。

面谈完之后,面试官说:“你是不是认为你穿一个T恤应聘会是一大风险?”我的朋友说:“从概率来说风险是大家不喜欢的”。对于我的朋友来说,如果他不太愿意去一家公司,他就不会去应聘。

我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在想:不同的人((心理学家、跳伞人员、蹦极人员等)对风险有不同的想法,全球各个地方对风险也有不同的概念。

2016年夏天我到中国访问了几次,很多人问我灰犀牛理念怎么样应用到生活中,灰犀牛对我们个人的行为确实有很多关联。从那之后我不断思考每个人对风险的态度到底是什么;怎么看待风险;什么是风险;愿意接受多大的风险;以及面临风险愿意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比如说你怎么选择午餐、怎么样上班、怎么过街道,以及在工作场所怎么管理事物,尤其是现在有很多大型公司买下了创业公司,并购的公司和被并购的公司之间非常重要的是要谈判,你要知道你的对手怎么看待风险,他们对风险的看法是不是和你不一样。

我发现中国人和美国人对风险的看法不同,两个国家都面临着同样的经济、金融风险,在过去10年,货币政策非常宽松,资产负债表大量释放了贷款,导致市场超控(股市上升300%),但是美国经济增长不到40%,这当中有资产泡沫,有些公司在美国借贷、回购价格极高的股票导致了不稳定性。

不同的人对“灰犀牛”认知不同

研究表明美国和中国对风险有不同的想法。从风险的角度来说,美国人不是那么敏感。如果在金融危机之下,中国学生会做具风险性的决策。对风险的看法和美国学生完全不同,中国学生认为美国人比较愿意寻求风险,美国人在面对风险时比较有自信心,但有时是过度有自信心,对于风险采取的控制方法具有短期导向性,这个对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对欧洲和美国做过比较,因为他们的态度比较接近,而美国和亚洲的态度差别更大一些,所以各个国家是不一样的,有些人的文化背景影响了想法(特别是对风险的态度)。亚洲人对风险的态度更加敏感,更容易意识到风险的存在,缺点是不会足够的重视风险,很有意思的是不太需要对风险进行控制,他们对不确定性和改变是适应的。

亚洲有风险转移现象,大家成为了一个集体,会更加乐于寻求风险、规避风险,在文化之中相互的影响很风险,特别是亚洲文化比西方文化更加明显。

一种缓冲的概念是,在集体中你会得到大家的支持,因为你有余地和退路,你愿意接受这样的风险。很多亚洲人会着眼于长远,不仅是短期导向,有时候会考虑差异,这个取决于治理方式和文化背景。

2018年普华永道调研了西方和美国CEO的态度,西方CEO比较关注网络安全、网络信息、过度监管、地缘政治,而在亚洲非常重要的是技能、科技、改革、革命,这个取决于就业和工作,以及大家希望经济往什么方向发展、未来是什么样的。

2017年调查了300位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西方预测高级别的机器74年能够超越人类,亚洲则是35年(少了一半时间)。大家对未来的科技改变、技能、工业革命为什么有不同的态度,亚洲更加重视技能、科技是因为在亚洲大家有一种紧迫感。这并不是慌张,而是一种紧迫感,越早的感觉到这种紧迫感,就可以越早的做出改变,之后采取行动。我在亚洲感受到很多这样的紧迫感,这是我在美国所没有感受到的。

风险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是有性别差异的,同时也是一致的。比如说男性和女性的比较,有时候我们觉得女性更加规避风险,男性是寻求风险。但是有一些研究显示,发现男性、女性有90%左右的相似性。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很多女性,不管是西方还是亚洲,同样的风险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大家持有不同的态度。从事商业的女性对于风险有不同的态度,有一些女性大家看起来比较厉害,因为她们也希望像男性一样成为一个领导人。所以,这一系列的不同导致大家对于风险的态度有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研究可以给我们不同的场景,告诉我们有哪些成功的领导人犯了哪些错误。有一些女性,她们对于风险的控制和评价会比较犀利,有的时候比男性更加犀利。比如说,像一名女警官,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所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另外,在不同世代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我有一个朋友,在拉丁美洲是一个家族企业的CEO,她们在寻求公司的未来,上一代人就更加关切资本的转移和资本的投资。但是,年轻的一代就会考虑到我们对于未来应该有一个好的愿景,如果没有好的愿景公司就会慢慢地沉下去(慢慢的失败),这是因为不同的关注点导致的不同的态度。

零工经济时代的风险

我们在考虑风险态度的时候,我们要考虑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措施,你在一个集体中是什么样的角色,你是一个典型还是说你并不突出,你对其他人有什么样的假设,比如说你的工作团队,在你的董事会当中,你的伙伴、供应商,你和他们是否进行过对话,问问他们对于风险有什么样的态度,这样你就可以理解你们在观点上是不是有冲突、是不是有对立。你可以退一步来理解,为什么大家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可以采取一些战略来进行合作。

另外,你的态度会如何根据情景而改变,如果你准备的更多(有更充分的准备),那么你就有可能减少风险的出现。如果你有一些方案,这些方案有可能是错误的,其中是有风险的。但是,如果你有充分的准备可以降低风险。

很重要的一点,你需要有这样一个战略来减少未来的风险。你要确保你的决策团队有不同的风险态度,然后从中协调、斡旋,让大家能够根据外部的事实、客观的事实来做出一个决定。

另外对风险的态度会改变你的行为,比如说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技能和伦理问题。我们对此采取了很多的调查,我们问大家自动驾驶汽车应该做什么,如果它看到了路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特别是在未来的工作当中,风险是巨大的。在工业革命当中,比如说在就业市场,我们看到了很多的改变。同时,在经济当中我们也看到了技术风险,技术企业越来越集中,很多人在平台经济上工作、在零工经济上工作,他们是自由职业者或者是创业者,甚至是合同工。场景各不相同,在美国有很多的自由职业者为自己工作,不管他们觉得是不是这样做风险很大,很多人都觉得有不同的收入来源其实是减少了风险,特别是跟你在一个大公司工作相比,比如说你的上司走了,可能你承担的风险会更大。

与此同时,这种零工经济没有医保、教育和就业的福利,所以进一步发展,我们会看到会有更多的人创业、更多的人为自己而工作。

如何创造环境让人愿意承担风险

我们如何创造一种环境让人们更愿意来承担自己的风险?

我们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特别是我们在职业当中、从商过程当中,又或者在政府部门,正确的政策环境是什么呢?我有一些原则可以提供给大家。

有一些人更加有创造性,他们对于较高的不确定性是比较舒服的,而且我们应该对此予以支持。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克服风险,可以获得回报,这样就可以与机器竞争,在第四轮工业革命当中获得更大的回报。

另外,我们还要考虑到道德的风险,社会学家做了一些研究,研究了一些历史数据,二战之后很多人他们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但是有很多人导致了风险,但是他们自己却没有遭受到这些风险,比如说导致金融市场风险的人,他们在金融危机之后没有受到惩罚,但是很多人却因此丢了他们的工作。

所以,我们应该创造一些规则。在一个市场当中,如果有地产的政策,政策一定要考虑到万一这个地产价格下降,谁来承担风险,一旦发生风险之后,地价下降之后谁来承担相关的风险,这都是涉及到道德的问题。

另外,还有风险教育,我们要教育人,面临风险的时候,他们怎么样能够接受风险。比如说,在投资方面怎么样进行投资,在证券市场怎么样进行投资,我们要来协助大家了解什么样的风险是好的风险,什么样的风险是不良的风险。

另外,我们还要提供一些激励机制,这样的话一旦面临风险我们可以鼓励大家能够采取措施减缓风险,也可以让政府政策早一些时候采取风险,遏制住风险,避免风险变得越来越大。

我们还研究了个人层面对于风险的态度和行动,也就是在座的各位,你们怎么样采取一些行动,以便掌控风险。

首先,一定要自己了解你的风险态度,管理住你自己的风险。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工具,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可以应用这些工具,这样可以让我们了解相关的风险、协助我们理解相关风险,比如说你属于哪一类人、其他人的风险措施与你有什么不同。还有一些方法可以评估你可以接受多大的金融风险,采取一揽子措施管理风险。

我们不仅仅要了解自己的风险态度,还要了解周边同事的风险态度,比如说你可以知道一个同事对风险的态度不一样,在投资过程中他的态度非常重要、有价值,在工作当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标准,使得更好的开展合作。

还有就是对风险边界进行测试,我有一个朋友非常害羞,他想变的大胆一些,他想去做和别人互动的工作(参加商业上的促销活动),从个人角度上来说他可以承担比过去更多的风险。

面对风险,我们一定要做好准备,比如说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场景,对这些做一个评估,我们就可以了解别人对你的风险态度是什么看法。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陈伊凡经济观察报记者

管理与创新案例研究院记者
关注新科技,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精准医疗、量子通信、科学产业化等,以及创投领域。
擅长上市公司的分析报道以及行业的深度报道,发掘行业的变化趋势和投资价值。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