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功胜:三方面推进中国债券市场的制度建设

作者:蔡越坤 2019-01-17 17:47  

关于中国债券市场的改革,潘功胜表示,目前国内正在推进中国债券市场的制度建设。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蔡越坤 实习生 谭咪娜 1月17日,中国债券市场国际论坛在京召开。会上,中国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发言致辞,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改革、开放做了详细论述。

近年发展情况

会上,潘功胜给出一组数据,截至2018年末,中国债券市场余额86万亿,约合12.6万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三位。有报告称,2019年中国在债券市场的排位会超过日本,变成全球的第二大债券市场。

首先,中国债券市场的存量的规模与GDP的比值也在逐渐提高,2018年年底占到90%。并且中国债券市场的产品在不断创新,主要品种包括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信用债券和资产支持类债券。交易工具也在不断地创新,除了传统的现状和质押式互换、买断式回购之外,还有债券借贷以及人民币利率互换等利率衍生品。

其次,我国不断推进信用违约互换等信用衍生品的发展。在交易的规模方面,2018年中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规模为870万亿人民币,交易的总规模和五年前比翻了三倍,换手率方面十年期、七年期国债和国开债等活跃品种每日换手率在30%左右,也接近了国际主流的债券市场;在价差方面,活跃的券种、双边报价的价差平均在两个BP以下,流动性好的时候在0.05 BP以下,市场比较活跃。

据悉,目前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者已经接近2.5万家,其中法人机构是3000家,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集合类投资者的持债规模占银行间债券市场的90%以上。到去年年底境外投资者持有的债券的占比是2.3%,其中境外投资者持有国债的占比是8.1%。

改革方向

关于中国债券市场的改革,潘功胜表示,目前国内正在推进中国债券市场的制度建设。首先,规范在债券市场的发行和信用评级的制度安排,建立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债券发行管理,严格信息披露的要求。同时,规范发展信用评级,提高信用评级行业整体的公信力,加强了对评级机构的监督管理,建立评级机构优胜劣汰的准入、退出机制,发展投资人付费模式的评级机构。鼓励投资者内部评级,逐步地减弱了监管部门对外部信用评级的依赖。

其次,加强债券市场的行政执法工作,在包括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在内的债券市场开展统一执法;同时,完善违约债券的处置机制,提高违约债券的处置效果,培育不良债券的处置市场。

最后,建立完善金融一级托管和多级托管的托管体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托管银行,进一步提升债券市场的流动性。

未来如何进一步对外开放?

潘功胜表示,当前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主要围绕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境外的机构到中国债券市场来发债,即“熊猫债”。另一个是境外的机构到中国的债券市场来投资和配置的人民币债券资产。

在熊猫债的发行方面,2018年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发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主要从简化债券发行管理、强化发行主体的信息披露、完善投资者的保护机制、完善熊猫债发行配套制度等四个方面,进一步明确境外发行人在中国的银行间市场发行熊猫债的政策框架。

此外,不断推进信用评级行业开放,目前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已经在中国境内设立法律实体,中国交易商协会正在接受国际评级机构的注册评价,同时,评级机构要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评级执业,也要接受中国交易商协会的注册评价。

据悉,到2018年末,熊猫债累计发行的规模已将近2000亿元人民币。

在第二个维度“境外的投资者来投资中国的债券市场”方面,通道主要有三类:传统的通道QFII和RQFII、第二类通道直接进入中国的债券市场直接投资和第三类通道是通过债券通,与港交所合作的债券通来投资中国的债券市场。

其中,2017年7月份“债券通”正式上线,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债券市场开始互联互通,更加便利境外的投资者来投资中国的债券市场。数据显示,目前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券市场投资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数量为1186家,投资的规模是1.73万亿人民币。其中通过债券进来的是505家,目前存量的债券的余额是1800亿元。

据悉,2018年净流入中国债券市场的外资规模是1000亿美元左右,占新兴市场的80%。

潘功胜表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中国市场逐渐受到国际投资者青睐,债券市场纳入主要债券指数的进程在不断加快。2018年9月份,中国的债券市场纳入国际主要债券指数,这些都将利于推动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

当前中国债券市场具有较高的收益率和高低的违约率。谈到中国债券市场的违约率,潘功胜表示,“有一定的违约率对中国债券市场长期健康的发展是一件好事情,一些风险的释放就不会产生一个风险的累积”。中国的债券市场存在刚性兑付问题,信用风险的价格区分度也并不完善。殊不知,一定风险的暴露,才有利于强化提高市场参与者的信用风险的意识,完善市场定价,强化市场约束。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蔡越坤经济观察报记者

资本市场部记者
主要关注债券、信托、银行等领域的市场报道。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