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总理五次点名“营商环境”,如何缩小与市场期待的差距?

作者:刘哲 2019-03-05 18:08

从与经济相关性来看,软环境的相关性也明显高于硬环境,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是营商环境改善的最重要突破口。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刘哲/文 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五次提到“营商环境”,在谈到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时,指出“营商环境与市场主体期待还有差距”。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切入点,决定地方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营商环境的改善,但企业家的切身感受却并不明显。要么营商环境优化的问题与企业切身利益相关性不高,要么企业关心的问题,对应的营商环境改善力度不足。今后,需要抓住企业的关切点,用改革的办法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才能切实缩小营商环境与市场主体期待的差距。

改善政策环境,促进营商环境“便利化”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努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让企业家安心搞经营、放心办企业。”营商环境是为企业服务的,优化营商环境需要直面企业的关切点,让企业在创业投资、生产经营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近年来,很多行政性垄断领域已经降低了准入门槛,逐渐向民营企业开放,但在民营企业进入过程中,要么到处碰壁,要么被迫退出,要么虽然进入项目招标流程,但却又被一些特殊条款而拒之门外等等。企业往往不是被公开的政策规则拒之门外,而是政策不明确,存在灰色地带使企业望而却步。同时,企业在经营中遇到过多的评比、检查、收费甚至吃拿卡要等现象也屡见不鲜。

另外,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扩大化、一刀切的做法,也是对政策环境的严重破坏。以环保为例,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环保要求一次性大幅提升,对于企业而言,升级改造需要时间。但个别地方政府在环保政策的落实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出现了“一刀切”的情况,没有给企业进行环保改造的宽限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各地方政府与其将很大精力用于对外争夺具体的新产业项目,不如刀刃向内改自己,改善本地的政策环境。第一,提升政策透明度。通过落实政府的权利清单,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推进执行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的政策决策和管理机制。第二,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细化优惠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减少人为裁量权,对于满足条件的企业一视同仁,打造一个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地。第三,从企业开办、投资、贸易、退出的全流程出发,提升营商便利度。比如在企业的开办过程中,尽量简化中间程序和材料报送流程,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让企业感受到便利;优化安全生产等监管流程,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提高政府数据互联互通水平,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收费,降低企业的制度交易成本等等。

精准施策,下硬功夫打造好“软环境”

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下硬功夫打造好发展软环境。”万博新经济研究院2018年对中国37个省份进行了营商环境评估,结果显示,经过数十年的工业化进程,各省市的硬环境差距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收敛趋势,分差逐渐缩小,但软环境的差距仍然较大。从与经济相关性来看,软环境的相关性也明显高于硬环境,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是营商环境改善的最重要突破口。

在工业社会后期,相较于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环境等硬环境而言,金融环境、技术创新环境、人才环境、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等软环境,是创新、创业者成长和发挥才干的必要条件,也是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生长繁荣的基本土壤,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改善软环境,不能依赖大规模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发展短视化,以时间换空间;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劳政劳民却起不到预期的效果;也并非停留在“发文件”、“喊口号”的层面,而是需要在对本地软环境进行全面、客观、科学评估之后,针对地方软环境的短板,精准施策,动奶酪、啃硬骨头。

软环境中良好的市场机制和创新环境、多渠道的金融支持、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创新雨林文化等等,都是营商环境改善的重要方面,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

“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是企业最好的定心丸

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法治社会是良好营商环境的最重要的基础和最有力的保障。建立全社会建立守法共识,保护公民和企业合法财产权益,是建设法治营商环境的起点,也可以大幅降低企业对于政策预期的不确定性,提升企业投资的意愿和积极性。在立法层面,应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及时回应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重大新情况新问题,避免法律留白或法律过时的问题;在执法层面,杜绝执法不严和选择性执法,维护法律尊严;在司法层面,提高司法效率,降低司法成本,优化调解、仲裁、诉讼等侵权和纠纷处理机制。

通过依法依规行政提高政策可预期程度,也是建设法治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当前在一些地方,还存在地方政府不尊重契约,拖欠企业款项;政策朝令夕改,招商承诺不予兑现追讨以往的税费减免;甚至以“新官不理旧账”为由,拒不承担政府债务等违法违规行政的现象,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缺乏良好的法治环境,企业和公民的财产权和契约的执行无法得到保证,政府的行为也缺少法律约束,将会大大提高企业经营中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也恰恰是企业家最担心的。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建立法治营商环境,给企业家一个稳定的预期。

中国经济正面临着由大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变局,提升全社会对营商环境的重视和改善,有利于切实推动中国经济从重规模与速度,向重发展质量、重企业满意度转变。

(作者系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经济观察报宏观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