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缩水了80%、清偿率低至2.67% 大连机床重整草案被质疑

作者:李微敖 2019-04-07 19:45  

数位债权人称,根据草案内容,大连机床集团对于普通债权只有2.67%的清偿率,以及“难以置信”的巨额资产缩水,令人怀疑是否在“有意逃废债务”。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首席记者 李微敖 仅仅13个月零10天的时间,资产总额由234.68亿元,“变成”48.30亿元,缩水了近80%;评估价值更只有27.83亿元,缩水超过88%。

债务则由180.87亿元,“变成”239.95亿元,增加59.08亿元,增幅达到32.66%。

由此的种种原因,导致普通债权的清偿率只有2.67%。这意味着,债权人如果有100元的债权,只能收回2.67元……

2019年4月,经济观察报记者从数位债权人处获知,包括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大连机床)在内的《大连机床系列企业重整计划(草案)》(下称:《重整计划(草案)》)已然出炉。

该《草案》计划由国务院国资委所辖央企之一的中国通用技术集团领衔重组,设立新的大连机床集团。这一草案将于2019年4月8日,由全体债权人进行投票表决。

数位债权人称,根据草案内容,大连机床集团对于普通债权只有2.67%的清偿率,以及“难以置信”的巨额资产缩水,令人怀疑是否在“有意逃废债务”。

经济观察报记者亦就此向数位从事企业破产业务的司法界人士问询,他们回应称,目力所及,2.67%的清偿率的确在大型企业里算是“相当低的”。

“我经手过的案件里,(清偿率)最低的在5%左右”,浙江一位专门从事企业破产审判案件的知名法官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在清偿率极低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导致部分债权人否决重整草案。”

不过,依据草案内容,如果这一重整草案被否决,大连机床系列企业及管理人,可向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批准重整计划。

所谓重整,根据2007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规定,当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时,可采取重整、和解,或者破产清算等三种方式。

重整,大致可理解为“针对可能或已经具备破产原因但又有维持价值和再生希望的企业,经由各方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在法院的主持和利害关系人的参与下,进行业务上的重组和债务调整,以帮助债务人摆脱财务困境、恢复营业能力的法律制度”。

国企改制后

管理层实际个人控股大连机床

大连机床历史悠久,其官方网站介绍,该公司“始建于1948年,是共和国建国初期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之一……现已成为全国大型的组合机床、柔性制造系统及自动化成套技术与装备、数控机床研发制造基地,数控功能部件研发制造基地和中国机床行业的排头兵企业。”

1997年,大连机床集团公司正式成立,股东为当时的大连市国有资产管理局。

2004年,企业进行改制。

由陈永开个人控股51.57%的大连高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大连高金),持有了大连机床65%的股份;另一家股东成分非常复杂的民营企业——大连博宇创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持股15%;大连市全资国资公司大连市工业发展投资公司,只持有20%的股权。

陈永开也因此成为大连机床的实际控制人。

1961年10月出生的陈永开,早在1981年,即时年20岁时,进入大连机床厂工作,历任大连机床厂机械分厂车间主任、厂长助理、副厂长、厂长等职。1999年1月,被任命为大连机床集团副董事长;同年4月,任常务副董事长;后又任董事长。

2006年,一篇大连机床集团撰写的名为《世界机床行业的弄潮儿——大连机床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裁陈永开同志事迹介绍》的文章称,在1999年,陈永开是“受命于企业危难之中”。在他的带领下,2000年至2005年,大连机床集团销售收入连续六年,居于全国同行业第一位;甚至还进入“世界机床前八强”。

现金流断裂 

债务连续违约甚而骗取贷款

然而,在主业之外,陈永开领导的大连机床,也进入金融业、房地产业。这导致其企业的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

根据大连机床集团的历年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至少从2008年开始,其负债率一直在70%-80%之间,有的年份一度还超过了80%。

大连机床

注:2009年至2012年的审计报告,由辽宁东正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出具;2013年至2015年,由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大连分所出具,均为“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经济观察报记者获得的《重整计划(草案)》称,“2015年以来,因经营不善、盲目扩张、分散投资等主观因素导致的现金流断裂以及机床行业整体不景气的客观环境,大连机床逐步步入经营困境,机床主业及非主业均发生严重亏损。”

这反映在资本市场上,2016年11月,大连机床一支2亿元的短期融资券,出现“技术性违约”,延期兑付;同年12月,大连机床集团所辖子公司,总金额为1.39亿元的承兑汇票,出现违约。

由此开始,大连机床集团陷入连环违约的境地,在公开的债券市场,其至少有8笔违约,违约的本金,即达到数十亿元。

“连环违约的部分技术原因在于,债务人在合同中,引入了‘交叉违约’的条款。简单理解,如果有1支大连机床的债券违约,那么其他的债权合同将自动终止,大连机床要立即归还所借债务的本息。”一位知情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记者分析。

但更严重的是,2016年,大连机床集团还通过虚构7.8亿元应收账款、伪造合同和公章等方式,从总部位于江西南昌的中江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江信托)处,骗得6亿元的贷款融资。

2017年5月,中江信托向公安机关报案。

同年11月,陈永开被江西警方“网上追逃”;2018年5月,他更是被公安部列为A级通缉犯。

2018年12月,陈永开被辽宁丹东警方抓获。

一位接近案件的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陈永开随后被移交给江西警方,“现在他的案件还在候审阶段”。

除陈永开外,大连机床集团的财务负责人、副总会计师徐晓光,副总经理孙欣裕,已然因犯此桩罪行,锒铛入狱。

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刑事判决书显示,因犯骗取贷款罪,徐晓光被江西南昌西湖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孙欣裕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而大连机床集团,则被法院判处退赔6亿元“赃款”,并处罚金5000万元。

2018年10月,南昌中院二审维持了上述判罚。

重整草案出炉 

“消失”的186亿资产 以及2.67%的清偿率

至于大连机床集团本身,2017年11月,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债权人们对于其进行重组的申请。

2018年7月,大连中院裁定,将大连集团集团与大连高金等总共27家关联企业,进行合并重整。

2019年3月21日,《重整计划(草案)》出炉。这一草案显示:

由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显示,以2017年11月10日为基准日审计,包括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大连机床)在内的27家“大连机床系列企业”,账面资产总额为48.30亿元。

“这是非常令人困惑的事情,仅仅是大连机床集团一家,这几年的财务报表显示,它的资产总额就有200多亿元。2016年9月底,还有234.68亿元。哪怕其余26家企业的资产为零,那也等于13个月的时间里,少了180亿元,这是足足少了八成啊!”一位大连机床集团的债权人,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

该人士还称,粗略对比信永中和的这份《审计报告》,以及此前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大连分所、辽宁东正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等出具的历年《审计报告》后发现,大连机床的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项目的减少幅度最大。

在资产总额大幅度减少的同时,债务总额却在“反向”剧增。

信永中和的《审计报告》显示,以2017年11月10日为基准日,大连机床等27家系列企业的负债总额为239.95亿元,相对于大连机床集团一家在2016年9月底的负债,增加了59.08亿元。

“如果说前面几年,总资产是可以造假的;那债务却是实实在在的借进来的钱。这239.95亿元的总债务,减去48.30亿元的账面资产总额,也就是超过191亿元的钱,去哪里了呢?!这必须要给债权人们有个清晰的交待!”上述债权人表示。

同时,《重整计划(草案)》显示,北京中天华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还对大连机床系列企业的资产进行了评估,其评估总额为27.83亿元,也就是相当于审计出来的资产总额的57.62%。当然,这是“处于资产被迫出售、快速变现等非正常市场条件下的价值评估数额”。

在上述审计报告及评估的基础上,模拟大连机床系列企业破产清算的状态下,假定全部资产能够按照清算价值变现,那么大连机床普通债权(即无抵押的债权)的清偿比例为2.67%。

《重整计划(草案)》还显示,央企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将被引入领衔重组,成立新的大连机床集团。

新的大连机床集团,总股本为21亿元,其中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持股51%;其余49%的股权,以“债权股”的方式,由债权人们共同持有。

如果选择现金清偿方案,那么只有30万元及以下的债权人,可以全额现金清偿;超过30万元的部分,则折合成股权清偿。

“大连机床集团欠了不少金融机构每家几亿元,乃至上十亿元的债务,这样的清偿方式,30万元的现金,还不够请一个律师的费用。折合成股权,新的大连机床,能否盈利,盈利分红情况如何,是否能将股权有效变现,都是一个个巨大的不确定。我们认为,大连机床涉及的一系列刑事案件,如陈永开的案件,还没有结案。按照司法‘先刑后民’的原则,现在来进行重整投票,为时尚早。”

一位债权人对经济观察报记者如此表示。他亦称,大连机床集团的债务处置问题,不仅仅关乎一家企业的信用、发展前景,一城一地的形象、诚信,以及整个中国债券市场的全局性风险,亦应被有司所考量。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李微敖经济观察报记者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2003年从业迄今,近年来专注于涉及公共利益的,经济、法治、环境、健康类新闻题材的调查报道。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