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滨:中国医药创新能力已跻身世界第二梯队

作者:史凯 2019-04-09 14:39  

在吴晓滨看来,中国在创新产出上迅猛增长,但与美国相比仍有差距,未来除了要关心量还要关心质的变化与提升,以及创新药品对于临床需求的满足等方面。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史凯 4月8日,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首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健博会)正式开幕,百济神洲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吴晓滨在“互联网+医药发展高峰论坛”上指出,在资本、人才和政策的多重利好因素的持续推动下,目前中国的医药创新能力已经跻身全球第二梯队,相信未来中国将研发出更多更好的创新药,开创中国创新药更美好的明天。

吴晓滨表示,2016年以前,中国上市研发前的产品数量占全世界的比例是4.1%;上市后的新药数占全世界的比例是2.5%,这两个数字代表着中国对全球医药研发的贡献率一直都处于第三梯队。美国是第一梯队,至今从未变化,其一个国家为全球医药研发做出的贡献率就在50%左右;第二梯队包括日本、英国、德国、瑞士等,对全球医药研发各贡献率5-12%;第三梯队包括中国、韩国等,对全球医药研发贡献率1-5%。

“而目前中国对全球医药研发的贡献率已从第三梯队进入到了第二梯队。”吴晓滨说,这缘于麦肯锡对中国医药研发领域创新贡献在“上市研发前的产品数量占全球的比例(即所谓的Pipeline)”与 “上市后的新药数量占全球的比例”这两个指标上的判断,近年来中国医药研发力量在这两方面的进步显得令人瞩目。

据麦肯锡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18年,中国“上市研发前的产品数量占全世界的比例”与“上市后的新药数占全世界的比例”分别为7.8%与4.6%。第二梯队的日本、英国、德国、瑞士“上市研发前的产品数量占全世界的比例”分别为6.9%、7.4%、4.9%、6.2%,均小于中国的7.8%。这意味着,尽管与第一梯队的美国相比还有显著差距,但中国的医药研发不仅跃升至第二梯队,并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追赶上了同一梯队里的日本、德国等其他国家。

吴晓滨表示,中国医药研发的进步,一方面得益于政策的密集出台,地方支持和共享平台的建设,中国药审不断深化改革,加速了新药临床和上市的审评审批、NRDL更新等,以及国家不断在引导产业向创新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得益于资本的大量涌入,投融资总额达825亿元,增长率高达78.64%,医药及生物技术达323亿元。

其中,有代表性的资本助力事件为,2019年2月,基石药业募资约2.8亿美元;2018年12月君实生物募资约4.4亿美元;2018年10月,信达生物募资约4亿美元;2018年9月华领医药募资约1.1亿美元;2018年8月百济神州募资约9亿美元;2018年8月歌礼募资约4亿美元。

“第三方面得益于研发人才的聚集,也为中国近年来新药研发创造了更多的优势条件,1978-2018年,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人,选择回国发展的达365.14万人,占以完成学业群体的84.46%,大量回流本土创新药企业。”吴晓滨表示。

吴晓滨表示,在中国创新药研发加速进行中,目前已形成创新药的三大集群,分别是以恒瑞、石药集团、正大天晴等为代表的仿制药大企业转型集群;以BeiGene、再鼎医药、信达生物制药、基石药业、君实生物等为代表的创新性生物医药企业集群;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医科大学等为代表的科研院所集群。

“目前,中国医药研发创新已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世界级生产供应。”吴晓滨表示,比如,符合美国、欧盟和中国设计标准,总面积达9000平方米的苏州多功能生产基地,作为商业规模的小分子药物生产基地,年产量约1亿片,并配有500L规模的中试生物制剂生产设施;投资额达3亿美元以上,在建的10万平方米的广州生物制剂生产基地,是与广州开发区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囊括24000升商业规模的生物制剂生产设备。

记者了解到,在创新投入上,2015年中国生物医药研发投入530亿,过去两年有43%的增长,为全球增速最快。

在吴晓滨看来,中国在创新产出上迅猛增长,但与美国相比仍有差距,未来除了要关心量还要关心质的变化与提升,以及创新药品对于临床需求的满足等方面。

“十年后,全球医药格局里的中国,将属于第一梯队,将成为全球医药研发与创新的领跑者,将成为First-in-class(首创新药)的领跑者。”吴晓滨表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