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特刊|标致汽车全球CEO安巴托:中国市场是我三大核心任务之一

作者:周菊 2019-04-21 15:13

在此次上海车展上,东风标致展示了508LPHEV,这是标致在新能源汽车开始布局的信号。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编者按:在上海车展,春意似乎正在赶来,不论是仍在扩大数目的新造车企业还是挣扎着生存向上的自主车企,正印证了那句话,“有裂缝的地方,就会有光照进来”。最美人间四月天,沪上春光带来的除了未来之光,还有希望之光。

本期上海车展特刊“沪上春光”将目光聚焦在车企的努力与自我革新上。在中国车市持续低迷,以及通信、互联网、电子行业等跨界技术加速“入侵”汽车业的的大背景下,无论跨国车企还是自主品牌,都在上海车展上显现出前所未有的主动求变姿态。这一点从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专访的车企掌舵者口中,得到了清晰的呈现。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周菊 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标致汽车在欧洲近几年业绩持续上扬,甚至碾压了大众等强势对手,在2017年收购通用的欧宝汽车,更是出人意料地使这个一直亏损的品牌在两年内实现了业绩反转。但是在中国市场,标致汽车这两年的发展情况并不理想。在此次上海车展上,东风标致展示了508LPHEV,这是标致在新能源汽车开始布局的信号。

508LPHEV展现出东风标致新能源战略布局的冰山一角,除此之外,2019年在成都和广州车展,东风标致将陆续发布两款新能源车型。到2023年,东风标致所有在销车型,都将搭载新能源动力系统。据悉,东风标致未来包括LEV新能源战略的施行,以及2020年新能源车型具体的销售策略也将公告。

东风标致从前两年开始进入调整期,无论是标致还是东风,这两大股东都在全力驰援这个中法合资企业,努力让其回归正轨。在今年年初,标致508L宣布上市,这款标致的旗舰产品以非常具有竞争力的价格重新吹起了反攻的号角。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这款产品正在逐步企稳。

上海车展期间,标致汽车全球CEO安巴托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就标致品牌在中国的未来发展和调整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安巴托认为,中国市场的表现不理想,并不是标致品牌本身或者产品出现了问题,而是在营销层面上效率太低。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标致品牌在中国的塑造并不成功;其次经销商网络效率不够;第三、销售政策频繁变化。而安巴托表示,标致在中国市场未来的调整也是针对这三面展开的。未来,标致在中国的品牌塑造会有持续的动作。

安巴托表示,中国市场是其工作的三大核心之一。标致的两个重点市场是欧洲和中国,为了提振标致在中国的表现,该公司加快了新产品的导入。标致在全球范围的新品投放计划是非常克制的,在全球每一个大区,该品牌每一年会推出一款新车,但今年标致在中国会推出两款新产品。

“我们在中国发布新产品的这个速度是非常高的,这种积极的行动风格,我们将会一路保持下去。”安巴托表示。

|访谈|    

经济观察报:很多国际车企都提出在中国市场的大战略中重心位置会不断地加强,对于标致品牌来说,中国市场到底在集团战略中处于什么样的定位?

安巴托:作为标致品牌全球CEO,我有三个重点关注的事情:确保我们在欧洲的地位,在中国不断地进步发展,并且在欧洲和中国以外的地区去扩大销售。所以你可以看到中国的事情是我关注的三大核心事情之一,目前我每两个月就会来一次中国。标志已经有两百多年历史了,我们在未来的200多年,还是要在中国继续地生根发芽。

经济观察报:很多来自国外的车企,在中国一年推好几款新品,标致在数量上是落后于其他车企的,未来会不会加快产品的更新?

安巴托:标致要成为世界上盈利最高的品牌之一,我们不会浪费自己的资源,就全球的范围来说,每一个大区,每一年会推出一款新车。单就今年在中国我们推两款新品,我们不会推二十款,因为我们不想浪费,我们还是要紧紧地去遵守捍卫我们品牌的价值观。,我们要捍卫品牌的发展,同时要确保盈利。把精力集中在这几款新车上面;而不是说分散我们的投资资源,然后雨露均沾。

经济观察报:去年在欧洲禁售燃油车是一个比较热的话题,您怎么看待这个话题?燃油车前景未来会怎么样?

安巴托:燃油车最终的结果肯定是会消失的,但是具体时间,每一个区域会有差别。有些国家可能到2025年,或者2030年。我们首先是捍卫自己的品牌,然后会根据每一个地区法规的要求作出选择。除了有燃油的发动机,我们还有电动或者是混动的产品,我们要去适应本地化,但在这个之上的是品牌优先。

经济观察报:请您预测一下标致品牌在中国的发展状况,还需要多长时间,会进入到您认为合理的状态?

安巴托:我想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实现稳定,我觉得这需要一年的时间,在经过了稳定发展之后,我们接下来会根据当地市场的需求,来决定我们的发展速度。我觉得最为核心的问题是怎样稳住这个局势,我们现在最关心的是怎样保持我们终端客户的稳定,以及怎样更好地去维护现有的经销商网络。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周菊经济观察报记者

行业产业报道部记者
关注汽车行业发展,对新能源、自主品牌及新出行关注较多,擅长深入报道及数据分析。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