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国内股权有望迎来价值重估

作者:彭海燕 2019-04-23 21:28

发展权益市场,重在基础制度的建设,随着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的完善,国内股权有望迎来价值重估。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实习记者 彭海燕 2018年以来,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主线之一是减负债。针对此问题,国家更加注重发展权益市场,以增权益来去杠杆,化解民企困境。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认为,去杠杆的重点是先稳住杠杆,随后在权益市场寻求突破,逐渐降低杠杆率。发展权益市场,重在基础制度的建设,随着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的完善,国内股权有望迎来价值重估。

新供给价值重估理论是指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疏通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科技周期,通过改革开放克服中美贸易摩擦的外部压力,有效地使得劳动力、资本、科技、组织形式等生产要素变革,提高经济潜在增速或缓解其下行。

李超指出,2018年的降低企业负债是主要的操作路径,供给侧改革先破后立的总体布局就是破除无效供给,在企业减负债的过程中市场自发会出清。

在减负债的政策下,金融机构收紧信贷,民营企业融资首先受到减负债影响。2018年小微企业银行渠道融资额增速对比上年同期明显下降,信用利差大幅上升,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严重。

再叠加经济下行,股市下跌,民企融资风险上升,2018年民企债券违约数增加,股票质押平仓风险也大量增加。

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时,2018年11月民企座谈会上指出要拓宽民企融资渠道,刺激金融机构对民企放贷,帮助民企纾困,拉开民企加杠杆序幕。

李超认为,在融资途径上,国家注重发展权益市场,将以科创板为推手,增大企业权益,降低资产负债率,随着权益市场的改善,预计民企的股权质押等融资风险自然会有所下降。

理论上,经济危机、战争、适度通胀等事件可能有助于高杠杆的去化,完成杠杆的部门间转移或跨国转移,消灭原有的债务关系,稀释原有的高负债。但这类事件的出发点并不一定是化解高杠杆,而且往往带来负面影响。

“通过发展权益市场,做大经济体各部门的权益端,尽管见效相对较慢,但副作用较小,是化解当前高杠杆问题的较好路径。”李超说

李超表示,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至关重要,去杠杆可能导致经济增速快速下行,会导致杠杆率公式分母变小,杠杆率进一步上升。而发展权益市场,重在创建基础制度,不能创造人为国家牛市;最终目的在于使得企业可以有效从股权市场融资,并不断做大所有者权益。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