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三次退档河南贫困考生引风波 分数太低退档过线贫困生算不算违规?

作者:李静 2019-08-10 18:29

对于此事后续如何处理,目前两方都没有给出回应。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表示,要解决这一争端,考生可向教育部反映情况,或通过招生仲裁机构来解决。

(图片来源:壹图网)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静 “高校在国家专项计划招生中具备一定自主招生权,但北大以学生高考成绩过低,担心其不能完成学业,显然这个理由不是很充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对经济观察网表示。

本周,一名来自河南的考生在知乎和热搜对北大表示了不满。事件的起因是,2019年高招中,该河南考生在符合国家专项计划招生条件下,被北大提档后又遭遇退档。

8月10日,就此问题,经济观察网致电河南教育考试学院,从上午9时始截至发稿,负责该省国家专项计划招生的联系人电话处于关机状态。北大官方电话则始终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满足条件后提档又遭遇退档,谈松华认为北大给出的理由并不充分:“国家在制定专项计划的同时,已经充分考虑到各地考生的具体情况做出一定基本标准,除非该考生条件和分数不符合专项计划的录取标准。”

同时,谈松华表示,要解决这一事情,最终还要通过教育部或招生仲裁机构介入。

遭遇退档

这场风波始于,一位学生在符合国家专项计划招生录取条件下被北大提档后又遭遇退档。

2019年,北大在国家专项计划中向河南本科批计划招生18人,其中,理科招生8人。

一位河南考生以理科排名第八位、高考成绩538分(高出一本分数线36分)成绩,在愿意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下向河南招生办投档北大。北大在提档20分钟后,旋即提出退档申请。其备注原因为:“高考成绩过低,根据我校教学强度,若录取该生,考生入校后极有可能因完不成专业被退学”。

这一系列操作,遭到河南教育考试院强烈反对:“河南整体生源质量较高,考生基础扎实,请考虑为盼。”北大对此回复并不买账,再次以同样理由提出退档申请。

三次拉锯战后,河南省教育考试学院最终同意北大退档。

在本次风波中,“国家专项计划”走进人们的视野,这一为增加贫困地区考生进入重点高校的定向招收政策要求:招生学校为中央部门高校和各省(区、市)所属的重点高校,实施定向招收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及新疆南疆四地州学生。

处于该地区的学生只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即可完成报考:

1.符合本年度统一高考报名条件;

2.本人具有实施区域当地连续三年以上户籍,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当地户籍;

3.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根据录取规定,国家专项计划在本科一批前开始投档录取,录取分数原则上不低于招生学校普通类招生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对于合并本科录取批次的有关省份,国家专项计划在本科批次前开始投档录取,录取分数线不低于本科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2019年,河南一本控制线为502分,这位考生为538分,高出一本线36分,且成绩排名符合北大在国家专项计划中向河南本科理科招收8人中的最后一名,意味着该考生已满足被北大录取的条件。

违规?

北大一系列退档操作引起了公众的广泛质疑,质疑主要有二:

1.国家专项政策本身就是扶持贫苦群体,从这一点出发,北大是否违反了该政策初衷?

2.高校是否可以根据各省报考情况对招生计划做出微调?

对此,21世纪教育学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在按顺序志愿投档录取中,学校一般设定的投档比例为120%,即在招生计划基础上扩大20%投档,这是给学校一定的录取学生自主权。 “教育考试部门根据学生志愿,按照学生考分投档进来的学生中,高校可根据学生的高考分数、专业志愿、单科成绩、身体情况、专业志愿是否服从调剂等因素进行录取。比如,一校招生计划8人,可拿第一志愿填报本校的前9到10名学生的档案,然后对这些学生进行录取,被录取的最后一名学生的分数为学校的录取线,如果学校不扩招,只录8人,那有1(拿9个学生档案)到2(拿10个学生档案)名被退档,被退档学生进入后续志愿录取。”熊丙奇说。

“因此,如果北大国家专项计划招8人,以1:1.2拿档案,最终有投档成功的学生,未被录取而退档(因分数低、志愿填报不合理),是很正常的,这也没有侵犯被退档学生的权利。但是,如果是按1:1拿学生档案,投档进去的学生,所有条件都符合,可学校却以分数低为由退档,这是违反投档、录取规则的,这也意味着学校没有完成招生计划。”也就是说,在一本线上考上不足时,学校可缩减招生计划,但一本线上考上充足,学校是没有理由减少招生计划的。熊丙奇认为,这是录取规则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前高考录取制度的基石。 

对于此事后续如何处理,目前两方都没有给出回应。谈松华表示,要解决这一争端,考生可向教育部反映情况,或通过招生仲裁机构来解决。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李静经济观察报记者

大科创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教育、财经领域。新闻线索请联系lijing@eeo.com.cn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