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罚才能治住企业卖隐私

作者:西坡 2019-08-12 11:13

骚扰电话真的就那么难治吗?

(图片来源:壹图网)

西坡/文 自从买了房,生了娃,骚扰电话接到手软。一会儿有人问要不要买房,一会儿有人问要不要卖房,还有问要不要贷款,孩子要不要上早教的,不胜其烦。

这绝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骚扰电话可谓波及范围最广的一项公害,全民都是受害者。这些年,打击骚扰电话的行动一波接一波,舆论场上的讨论一轮又一轮,但从来都没有根治过。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又有两个骚扰电话打进来。

这不由得使人沮丧,骚扰电话真的就那么难治吗?

新华社近日的一篇调查报道显示,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源头不是无名之辈,而是一些名号响当当的企业,比如百度等知名互联网企业;我爱我家、麦田、链家等房地产中介公司;客户贷过款的银行。记者以一家少儿培训机构的名义与百度有关方面探讨合作,对方答复,一条个人信息的“进价”约100-150元。

治理骚扰电话的困境在于,“黑色产业链”由来已久。虽然倒卖个人信息是非法行为,但由于前期管控疏松,信息倒卖早已泛滥,导致管控收紧时不知从何下手。有从事家装行业的朋友说,行业内几乎所有公司获取客户信息的渠道都不清白。当一些行业出现普遍违法的乱象时,如何重塑秩序似乎就难以找到头绪。

但是百度、我爱我家等知名企业的“露相”提示我们:为什么不从这些“大块头”抓起呢?

头部企业卷入这种龌龊生意,正说明公民隐私保护这张网上的漏洞多么大,以致商业界毫无风险意识、合规意识。即便有的企业自辩只是内部一些“害群之马”在捣鬼,也依然暴露出它们对待客户信息漫不经心的态度。凡是收集信息的机构,都有保护信息的责任,信息从自己手里溜走,不能一句“不小心”了事。何况对有的企业而言,滥用个人信息已经构成其商业模式的一部分,饮鸩止渴难以自拔。

大企业本该更有担当,当它们没表现出担当反而表现出没底线时,就要用外力惊醒它们,让它们付出必要的代价。再多的约谈、警告,都不如重罚有效。唯有对以身试法的“大块头”予以雷霆之击,才能给社会划出清晰的红线,产生足够的震慑效果。

什么样的处罚才算得上重罚,不妨借鉴一下他山之石。上个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宣布对美国社交网络巨头“脸书”开出高达56亿美元、约合385亿元人民币的罚单,理由正是“脸书”在商业活动中存在“滥用用户隐私数据”的行为。同样作为网络巨头的百度,在引发举国哗然的魏则西事件之后依然“出事”,不能不使人疑惑,是不是我们的惩罚力度太轻?

“重罚”具体到实践层面还有不小的障碍。一者,国内针对企业的巨额惩罚制度尚不完善。二者,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还在起草中。

一个非常现实的困境便是,目前的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仍处于“九龙治水”状态,管理权分散在工信、工商、公安等多个部门,谁都能管,但都管得不彻底。所以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将来出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应设立独立的行政执法机构或者明确行政执法机构及其职责。

海量的个人信息在网络上“裸奔”,沦为企业牟利的工具,这不是法治社会应有的状态。要倒逼相关企业重视用户的信息保护,相关的立法进程理应提速,立法思路则要体现“伸手必被捉,捉到必重罚”的精神。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