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重罚网约车可商榷

作者:与归 2019-08-17 16:43

呼吁放宽对网约车的限制,不是说要包庇它们的不足和错误,而是管理要接地气,要实事求是,寻找社会效益的最大公约数。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与归/文

近日,上海市交通委员会通报称,监管平台数据显示,滴滴平台上不合规的网约车辆占比超过82%,美团超过15%。为此,向滴滴出行上海分公司开出两张10万元罚单。而在7月,监管部门累计对滴滴、美团等14个平台开出114张罚单。其中,滴滴出行被罚550万元,美团出行被罚147万元。

网约车平台频繁遭罚,原因何在?对此,上海市监管部门表示,近两轮检查,主要是针对平台是否存在为无资质车辆派单的违法行为。“无资质”包含了多项细致严格的条件,其中有一项最具门槛意义,那就是必须要“沪人沪车”。具体来说,就是车牌必须是上海本地登记,司机必须拥有上海户籍。

这就是为什么滴滴平台上会出现高达82%的“不合格”网约车。去年5月,瓜子二手车平台发布的2018年Q1全国二手车消费大数据显示,一线城市中,上海二手车交易里异地车牌最常见,占比高达51.78%。和外来人口一样,占半壁江山的外地车,同样是上海活力的体现。

如果是人车不统一、司机有犯罪前科、车辆有质量问题等这些涉及乘客人身安全的工作没做好,平台被处罚,必要时下架整顿,都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是因为达不到“沪人沪车”的标准,就将这些解决出行问题的生力军强制“退役”,或许会制造更大的问题。

首先,“沪人沪车”的规定到底合不合理?如果是为了安全,难道说,本地户口的司机一定比外地户口的司机靠谱?这个逻辑怕是难有立足之地。按此标准,本着对网约车司机人身安全负责,是不是也该对乘客做出“必须是上海户籍才能乘坐”的要求?显然,为了安全的理由经不起推敲。

有人会说,上海出租车司机也要求是上海户籍。不过,规定如此,现实呢?中新网记者今年6月在上海做过一个测试,通过马路扬招和网约,随机乘坐了20辆出租车,结果遇到了13位上海户籍驾驶员、7位外省市户籍驾驶员。其中一位出租车司机表示,“现在上海所有的出租车公司,70%都是外地人。”

这样的数据或许不够准确,但足以反映一个问题:既有规则和现实脱节太严重。若滴滴平台完全按现行规定整改,意味着要剔除高达82%的司机及其车辆,反馈到用户那里,就意味着打车的难度要翻数倍。无论对于平台、司机,还是用户,这样的结果恐怕都难以承受。而且,如果一碗水端平,传统出租车的很多司机,也将无法端稳饭碗。

关于网约车安全性的问题,早有诸多数据论证过。去年9月,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网络约车与传统出租车服务过程中犯罪情况》专题报告就显示,2017年全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一审结案的被告,为网络约车司机的案件有18件,每万人案发率为0.048;为传统出租车司机的案件有175件,万人案发率为0.627。无论是案件量还是发案率,后者都远高前者。网约车不安全,其实是一种新闻个案效应下的错觉和误解。相反,由于网约车依托互联网技术,在诸多方面加强了安全保障,比如一键报警、全程录音、行程分享等功能,反而具备了相对更安全的优势。

回首初衷,网约车之所以诞生,一是互联网技术和模式的进步,二是有着现实的迫切的出行需要。把外地司机拒在网约车的大门外,管理是方便了,但是广大民众的出行很可能更难了。作为管理方,不能抱有管制思维,而是要培养服务思维。

更何况,作为新业态,网约车不仅极大方便了大众出行,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是创业创新的一部分。呼吁放宽对网约车的限制,不是说要包庇它们的不足和错误,而是管理要接地气,要实事求是,寻找社会效益的最大公约数。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5月,上海市交通委在答复全国政协委员屠海鸣的一份提案时披露,“将与相关管理部门探讨,对持有居住证和缴纳一定年限社保的外地驾驶员,扩充作为出租车驾驶员的来源。”这样的思路,同样适合网约车,也是多方利益所在,希望管理部门能够尽快做出行动。

(作者是资深媒体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