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社论 | 健康险新规能带来什么

作者:社论 2019-11-15 20:07

健康险经营涉及“医、药、保、健”多个环节,关乎医疗服务、数据、健康管理等内容,保险机构需要与各领域的专业第三方合作——由此也产生了一根健康保险产业的链条。

经济观察报 社论 新版《健康保险管理办法》11月12日落地了。

要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离不开与医疗产业紧密集合的健康险。但健康险的经营因其涉及多方利益方而颇为复杂。此次健康险新规的重要亮点是“医疗意外险可以纳入健康险类别”,另外还有“长期健康保险可进行费率调整、健康管理费用定价占比放开”等。这其中的关键词是健康管理,它能与所有利益相关方建立联系,比如,帮助客户降低保费、帮助医院有保障地结算费用等。

回溯历史,2007年健康险市场的总保费约384亿元人民币,约占当时人身险总量的7.6%。而后几年,该比率均在8%上下徘徊。现在的情况则是,2019年前三季度,健康险业务原保费收入达5677亿元,同比增长30.90%,占人身险总量的21.95%。

健康险的保费增长相当之快,2019年上半年已超过车险成为第二大险种。专家甚至预计,2020年健康险保费收入可能超过1万亿元。因此,视“健康险”为风口并不为过,市场需求就摆在眼前。

然而,关键词“健康管理”背后的现实是:中国健康险市场“以药养医”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平等的现状——医院系统、药房系统和医保系统均有待打通;现有的7家专业健康险公司盈利不乐观、市场占比低。在中国,健康保险由专业健康险公司、寿险公司、财险公司共同经营,但行业集中度高,两家头部公司(国寿股份与平安人寿)健康险保费收入目前占市场份额的34%。

就此,有人说,因缺乏实质性政策支持,且监督机制不到位,保险公司无从监控被保险人医疗费用使用是否合理,不利于风控,加之与医保衔接不紧密,导致基础风险数据缺位,影响其对健康保险产品的精准定价,没有开发产品的能力与动力。某种程度上,保险机构无意涉足健康险产品中长期护理保险等风控难度较高的领域。

而这只是产品前端的问题,还有中端与后端等诸多方面的利弊权衡。健康险经营涉及“医、药、保、健”多个环节,关乎医疗服务、数据、健康管理等内容,保险机构需要与各领域的专业第三方合作——由此也产生了一根健康保险产业的链条。

作为普通老百姓或投保人,则处于健康险产业链上的核心“节点”,牵涉保险机构的“承保、理赔、客户服务”等诸多业务流程。投保人的需求变了,市场体量变了,但配套的产业链基础设施、政策环境,包括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等却没跟上。

“健康管理”曾让昔日国际巨头第三方健康管理(TPA)子公司难以为继,其在今天仍是健康险的价值创造之所在。只是,今天的TPA客户市场、健康服务体系仍不成熟与完善。不然,专业健康险机构的赢利模式不会令人堪忧。这种状况也令保险公司可能难以发挥其金融机构的功能——像打理资产一样打理健康。

不过,风口已来。新规也许不是根治行业痼疾的灵丹妙药,但它对市场主体依然深具意义。医疗改革深化之际,更期待相应的配套政策接踵而至。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