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信 | 写给车辆工程专业同学们:行业变革的“弯道”就在前方,超个车挑战一下?

作者:童锋亮 2020-01-25 10:13

随着汽车行业新能源、新技术等一系列新变革,给产业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影响,也谈到了这些剧烈的变化对高校汽车专业学生前途的影响。

致车辆工程专业的同学:

在2019年年底,我写了一篇《正在“消失”的高校汽车工程系:进校是朝阳产业,毕业是夕阳产业》的文章。在文章里,我聊了聊随着汽车行业新能源、新技术等一系列新变革,给产业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影响,也谈到了这些剧烈的变化对高校汽车专业学生前途的影响。

就读于各大高校的汽车专业的你们,是向汽车行业输出人才的源头,但你们如果从文章里读到了不一样的信息,我在此说一声抱歉。

我采访了行业里的很多人,他们的看法让我记忆深刻。有人批评,汽车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不够与时俱进,如相关专业课程设置落后、学生缺乏实践、教学资源未紧随趋势进行变革,这导致的结果是,汽车专业的学生所学的与真正市场需求的发生了脱节。

说真的,对现状表示肯定的人要比批评的人少得多。这说明目前汽车的行业人才结构,从车企内部对于工程师的需求到大学教育的方向,相互之间出现了比较严峻的偏差。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个正在读大四即将毕业的同学跟我说:我们这个专业,刚入校的时候是朝阳产业,毕业的时候就变成了夕阳产业。我也借用他这句话当作标题。

一个人的观点并不能代表全部,所以文章发表后,我收到了一些读者的反馈(主要是吐槽)。他们有人说自己是血液里流淌着95号汽油的人,常感慨发动机咆哮能让他们肾上腺素飙升,因此我理解他们对于我的“唱衰”愤愤不平。因为在他们看来,汽车工程系永不死,而内燃机也是汽车动力形式的王者。

是的,我也是一个汽车行业从业者,我怎么会否定内燃机的重要性呢?恰恰相反,我是在为内燃机的现状表示担忧。就像新技术对于汽车带来的冲击一样,无论你是否愿意相信,新能源汽车、智能互联、自动驾驶已经成了汽车变革的大方向,而原本的内燃机、机械、车身、材料等则被视为“传统”的存在。在时代的语境中,传统就难免带有一些“过时”的意味。

你如果每天看一看新闻消息,会发现禁售燃油车、新能源、自动驾驶,早已成了热门关键词。当然,那位热爱内燃机的同学会坚持说,新能源都是政策驱动,并非真正的市场导向。还有知乎上的大神下判断,内燃机在二十年里绝不会消亡。我承认这些事情,但我们也能看到身边有不少心甘情愿为新能源汽车买单的人,这些真实案例在告诉我们,行业的大变革不是说着玩的。

我在文章里提到,曾经被誉为“车辆工程师”摇篮的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预开发班”去年被车企全部拒签;车辆工程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开始走低、先于你们毕业的学长学姐们开始了考研之路或转行方案。这些都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一位研究相关趋势的学者跟我说,虽然他不确定电动车是否会成为未来主流,去彻底颠覆传统内燃机。但他可以肯定的是,智能化、智能网联一定是汽车未来的标配,就像智能手机在当下的状态一样,特别是5G技术的落地,智能汽车将成为淘汰传统汽车的先行军。

现在很多车企的战略布局已经发生了倾斜。他们开始设立智能化相关产业的研发中心、开始研究用户大数据、开始针对性打造可以对接上5G技术的车型。而车企在人才的招聘上,也开始更加偏向招收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人才。很多车企对外宣称,他们是科技公司,而不再是传统汽车制造商。

所以同学们,我们无需纠结传统车辆工程系是不是会被淘汰,看清行业的变化、让自己做更充足的准备,不是更重要吗?一位先于你们毕业的学长跟我说,虽然车企对于传统汽车人才的态度有所冷淡,但这不意味着传统人才失去了价值。相反,车企会认为他们可塑性更高。就像是砌高楼,你们拥有很好的科班根基,如果要往上砌也会简单很多,只是向上的路上可能需要你们自己提前意识到行业的一些趋势,像车企很爱说的那样——为自己赋能。

他的建议是,如果有可能或者有机会,你们可以在校的时候辅修一下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在假期的时候多去企业参与实践,你们会更深刻的了解这个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要受限于课堂,更主动的去拥抱变化。

前路漫漫,希望你们能够更有目标的前行。毕竟,这个行业,你们来都来了,“弯道”就在前方,不超个车挑战一下吗?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童锋亮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童锋亮经济观察报记者

汽车产业报道部记者
重点关注行业动态、造车新势力、共享出行等领域,擅长调查、人物报道。新闻线索请联系:342313981@qq.com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