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宣布启动新冠疫苗研发 企业称“还在非常早期阶段”

作者:瞿依贤 2020-01-29 09:34

有疫苗研发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冠疫苗研发)现在还在非常早期的阶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能把研发工作想得太简单。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瞿依贤 继1月26日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宣布启动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研发之后,国内多家企业和机构也相继宣布开始研发新冠疫苗,包括武汉博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武汉博沃”)、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斯微生物”)、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下称“东方医院”)等。

经济观察网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分享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组序列信息后,国外有强生、美国Moderna公司、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等企业和机构宣布研发新冠疫苗。

武汉博沃董事长李明28日在接受经济观察网采访时多次表示,(新冠疫苗研发)现在还在非常早期的阶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能把研发工作想得太简单。

安全性和有效性

1月28日,东方医院转化医学平台与斯微生物宣布合作,双方将依托“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干细胞战略库与干细胞技术临床转化平台”课题子任务——mRNA合成平台成果,推动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研发。该项目已紧急完成立项备案。

东方医院转化医学平台兼职PI(项目负责人)、斯微生物董事长李航文表示,利用相关平台技术,快速合成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关键靶点的多种不同抗原序列的mRNA,并通过纳米脂质(LPP)载药技术制备成制剂,通过体内、动物实验筛选和验证有效抗原,在此基础上将能在40天内完成大规模预防性的疫苗样品生产、制备。

疫苗专家陶黎纳告诉经济观察网,传统的疫苗是在体外生成病毒的有效成分,再把有效成分提炼做成疫苗注射到人体内;mRNA疫苗从机制上是把核酸物质打到人体内,让疫苗的成分在人体内产生,然后不断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

“做好的成品注射到体内,用完了就用完了,可能过了十几二十年以后,你的免疫系统已经忘记他了,也就失效了。但是mRNA疫苗持续在体内产生这样一种病毒的成分,一直刺激免疫系统,虽然看上去会很持久,但安全性会怎么样呢?”陶黎纳表示,“立项是立项了,但是研发这个疫苗我觉得比传统的疫苗更难,因为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正式的人用mRNA疫苗上市。”

1月28日,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长许文波表示,目前该中心在分离到病毒之后,迅速进行了疫苗种子毒株的筛选和研制,下一步是中试阶段来加快疫苗的申请和申报,这样能早日研制出疫苗。

同样是28日,人福医药(600079.SH)参股子公司武汉博沃也宣布与GeoVax Labs Inc公司合作共同研发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疫,GeoVax将使用武汉的冠状病毒基因序列来设计和建构候选疫苗,武汉博沃提供开发支持,包括测试和生产,以及与中国卫生和监管部门沟通。

李明告诉经济观察网,比较目前各方启动研发的时间,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合作研发新冠疫苗的进度应该走在前列。

多久上市

1月26日的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对媒体表示,研发一个疫苗需要很长时间,凭我们过去对SARS等冠状病毒的认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苗研发肯定会成功”,“疫苗很快就能研发出来,但是也要尊重它的规律。疫苗研发需先用动物做试验,再做人体临床试验,每一步都需要时间。”

据杭州日报报道,浙江省疾控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团队于24日分离到了新型冠状病毒毒株。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家李兰娟对此表示,“毒株出来以后,疫苗最快的速度也要一个多月“。

通常来说,疫苗的研发分发现验证、临床前、临床期三个阶段,从技术角度来说,需要经过提取毒株——培养毒株——改造病毒、减毒——动物实验、人体临床试验、GMP规范检查这些步骤,完整的过程需要耗时数年,投入资金几亿元。

李航文对媒体表示,疫苗样品制作完成后,可以送国家指定机构开展抗新型冠状病毒活性测试,完成必要的审批后,可尽快推向临床。

在陶黎纳看来,新冠疫苗的研发关键看临床的验证过程,这个过程很复杂。“一个全新的疫苗要在人类身上使用,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还要去探索用什么样的评估体系去评估,这需要建立一个新的体系来。这比传统疫苗的研发过程只可能更慢。”

1月21日,纳斯达克上市公司Moderna公告,其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合作开发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该公司第2天股价最高涨幅达10.8%。NIH公开宣布,对疫苗的研发还处于非常初步的阶段,可能需要耗费一年的时间。

李明在接受经济观察网采访时多次表示,新冠疫苗的研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这些消息可以提振公众对于抗击疫情的信心。

“这个病毒可能还有一定的变异性,为了让研制出来的疫苗尽可能对病毒变异产生保护力,不能把研发工作想得太简单。”李明说。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瞿依贤经济观察报记者

大健康新闻部记者
关注医疗、医药等大健康领域,新闻线索请联系邮箱:quyixian@eeo.com.cn。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