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兽崛起:美联储正变身超级对冲基金

作者:周迪伦 2020-03-27 18:37

这当然是维稳经济的关键。只是,长此以往,这只怪兽似乎只能越长越大了。

周迪伦/文 美联储正向市场秀出自己的肌肉。

为应对新冠疫情的冲击,美联储近日密集祭出一系列管理工具。比如,在常规管理工具方面,大幅度降息趋近于零;在危机管理工具方面,推出一系列紧急流动性支持工具,并且公开宣示“无限量宽松”。

它甚至直言:“在这个富有挑战性的时刻,美联储致力于运用一切工具来支持家庭、企业和美国经济。”

美国国会参议院也投票通过两万亿美元的一揽子救助方案,下一步将送交众议院表决。

这种大规模“救助行动”,钱从哪里来?从金融市场上发国债募集吗?不可能。否则,你到底是“输血”还是“抽血”呢?

无论如何,这个钱最后都可能和“无限量宽松”有关。

有心人可发现,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等全球发达经济体的主要央行都在“对冲基金化”。再向上追溯,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央行、英国央行、香港的央行(金融管理局)都已有类似的苗头了。

美联储开启“无限量宽松”,意味着至少在理论上,美联储可以把整个市场当做对手盘来交易,不光可买进政府债券,也可买进企业债券,当然也可是股票,只要美联储觉得“有必要”。

换句话说就是,“开动印钞机,直升机撒钱,大水漫灌”——美联储左手印钞票,右手把钞票的购买力变现,以此引诱/迫使市场参与者跳进舞池,跟随自己跳舞。

这是一个复杂博弈下的囚徒困境。对市场参与者而言,先行动/投降先得益,行动迟缓的人口袋里的货币购买力则被不断稀释。

剧本很简单:市场正在崩溃?好,那就把它买起来。没人买?那就央行自己跳进交易池。

当然,美联储可以印钱,但购买力不会无中生有,所谓“无限量宽松”,本质上是美联储直接跳进市场“抢劫”购买力。如果嫌“抢劫”不好听,可以把这个词换成“征用”。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不要和央行对着干”,逐渐成为了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准则。

当经济中总需求缺口太大,财政政策又被约束无法施展,货币政策工具也已耗尽时,央行能做的也只有这种赤膊上阵了——

把“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发挥到极致,直接印钱。如果市场主体由于对未来信心不足而不想借钱,那么,央行就直接跳入市场购买——有需求要上,没有需求创造(假)需求也要上。

在这种模式下,央行以直接上场“征用/抢劫”市场购买力的方式,让市场其他参与方感受到手中货币购买力被稀释的压力,而主动加入“抢摘”购买力的行列。

于是,金融市场被激活,投资者信心复苏,经济总需求改善,社会经济重回正轨。

只是,此情形下,央行其实已经变异成一只庞大的宏观对冲基金怪兽,试图在时间轴上做一把跨期套利,豪赌下一个周期轮回。

这一点,从上一个周期轮回(2008-2019),已经看得很清楚了。

为什么最近二三十年来,央行们的行为越来越“胆大乖张”了?主要原因大概有几点:

首先,因为货币无锚。自上世纪70年代美元和黄金脱钩之后,法定货币就逐渐沦为信用货币,其所代表的购买力摆脱了“锚的硬约束”之后,发行自由度大了很多。

其次,则是金融摆荡。过去几十年来,伴随着“无锚货币”的低成本信用扩张,全球金融虚拟经济迎来大发展,这也导致金融市场的秋千摆动幅度越来越大。

最后,随着金融摆荡幅度加大,金融市场若遭到某一因素的冲击,比如新冠肺炎疫情,运行就会突然失序,陷入紊乱。并且,由于金融市场巨大的体量及其自身显著“反身性”的存在,最初的“市场危机”会进一步演变为“金融危机”,并非常可能进一步演变为“经济危机”。

其反馈模式为:金融摆荡过大,偶然事件触发“市场危机”——金融市场暴跌,金融机构破产,“金融危机”来临——引发“财富负效应”,社会预期悲观,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危机”——失业率大幅上升,经济萎缩陷入萧条。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联储最近一系列超常规举动就可以理解了:其着力点是通过强力介入金融市场,快速斩断上述反馈链条,稳定市场情绪,改善市场预期。

这当然是维稳经济的关键。只是,长此以往,这只怪兽似乎只能越长越大了。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周迪伦经济观察报部门主任

华南分社社长
财经媒体人,金融评论家;剑鱼投资系统创始人;著有《做自己的基金经理:给亿万股民的投资忠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6月),《牛熊博弈:对话中国投资高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等书。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