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重组一周年 解构大公国际的“二次创业”

作者:蔡越坤 2020-05-30 00:55

大公国际的董事长吕柏乐自上任以来,在日常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合规底线,“没有合规,一切都是零”。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蔡越坤  在被央企中国国新战略重组一周年之际,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大公国际”)正以“再出发”的姿态面对迎接新的局面。

2019年4月,中国国新战略重组大公国际。重组之初,其对大公国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大公国际能够有“二次创业”的决心。

据记者从大公国际处了解,在此后一年的时间里,大公国际在治理结构、内控体系、合规机制等方面,做出了一系整改、调整和优化。

合规第一

据了解,大公国际之前受到监管重罚,问题出在合规上。因此,中国国新战略重组大公国际后,将合规发展放在了第一位。自中国国新接手以来,大公国际一共发布了65项制度,其中45项是新制定的制度。今年以来,大公国际又修订了30多项制度。这些制度涉及合规管理、评级作业管理、人员离职审查等方面。

大公国际相关人士透露,大公国际的董事长吕柏乐自上任以来,在日常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合规底线,“没有合规,一切都是零”。

大公国际合规总监史淑梅介绍,“一个项目进来之后,我们一看合同,二看收费,三看是不是存在利益冲突。这三条审查完了以后,单子才能往下走,再到下面就是检查项目人员资质分配,项目作业时间等等”。

此外,重组后,大公国际的市场部门发起了“凤凰计划”,从人才建设、客户群建设、渠道建设、服务能力建设四个方面,为市场重启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关于业务恢复方面,据悉,对比今年和去年1-4月整体的项目量,从几十个猛涨到几百个,总体上恢复了高峰时期的60%。

二次创业”

自大公国际2018年被监管部门责令整顿以来,这个评级行业的“老三家”之一能不能重新站起来,是个疑问。

彼时,当时大公国际的人员流失严重。据统计,大公国际之前的离职率高达66.7%。评级行业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人,不少人曾质疑中国国新买下来的大公国际只是一个壳。

上述大公国际相关人士表示,中国国新进入之后,员工的离职率为7%,人员基本稳定。据其介绍,截至今年4月底,大公国际共有员工270人,其中高管10人,通过证券评级高级管理人员资质测试的高管6人;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员工182人,具有证券执业资格的员工68人,具有3年以上评级业务经验的员工共有157人,具有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员工8人。

该人士也表示,自2019年11月复业以来,大公国际业务逐渐开始有起色。对比今年和去年1-4月整体的项目量,从几十个猛涨到几百个,虽然总体上只恢复了高峰的60%,但每个月创收情况都不错,这一点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另外,央企入股之后,大公国际评级的独立性也成为外界关注的问题。

据上述大公国际相关人士透露,央企或者民企身份,本身并不能代表评级是否独立;央企合规文化的基因,决定了企业遵照规则、执行制度的内生动力,通过流程和规则保证了评级作业的独立性确保评级的公正独立、提高评级质量、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中国国新收购大公国际的初衷和战略定位。

此前,评级机构一位人士对记者分析表示:“中国国新入局后,大公国际的发展希望是非常大的,毕竟底子不错,加之以调整完善,后续仍有机会在行业里占有一席之地。”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蔡越坤经济观察报记者

资本市场部记者
主要关注债券、信托、银行等领域的市场报道。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