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城市烟火气:大排档+烧烤摊VS写字楼+大广场

作者:苏晶 2020-06-29 20:34

摆地摊不仅仅能促进疫情期间的商贸交流,它应该是一个让人气重新回归到街道和城市公共空间的长久性活动,它是城市找回烟火气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苏晶/文 6月初舆论汹涌的地摊热,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先表示审慎接纳之后,趋于平静。

疫情过后,中央政府先后出台的帮扶政策不少,为什么唯独“放开地摊”收到如此大的舆论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地摊的草根性——人人可参与,也与地摊自身巨大的争议有关,有赞同的声音,表示城市烟火气要回来了,也有反对的声音,担心脏乱差的摆摊环境阻碍交通,影响社区环境。

在地摊趋于平静之时,我们邀请了中国规划设计院高级规划师、专栏作家李昊和美团点评餐饮行业参谋长、到店事业群总裁助理白秀峰聊了聊这一股地摊经济热,从理性角度认识地摊背后的城市价值观和经济学上的意义。

以下为访谈实录:

地摊热是一种需求的释放

经济观察报:短短一周的时间,地摊从各大媒体头条到朋友圈刷屏,据您观察,为何大家如此关注?

白秀峰:如果抛开作秀的成分来看,摆地摊是在过往城市管理很多年的严格管理之后的一种突然的释放,是一种压力的释放,也是一种体验上的释放。在互联网上传播这么快,跟突然放开,造成的巨大的反差有关。再加上它的参与成本和参与门槛都非常低。

经济观察报:不过,很快就有审慎的声音出来,6月底,这股热议已经趋于平静,这一冷一热您怎么看?

白秀峰:这件事的初心是为了解决就业,带动经济发展,但是这件事情是不是能够对带动经济真正起到效果,最重要的还是看它是否从需求层面上解决了一些问题,然后才能从供给层面上带动经济的增长。

我们需要去看是什么样的形态,什么样的人群,以及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地摊会对经济有帮助,而不只是之前我们所看到的很多娱乐搞笑的东西。各地政府会肯定会去做一些政策上的细化,让这件事情更持续且健康的发展,真正达到提振经济活力的初心。

经济观察报:目前来看,路边摊是否满足了新需求?您可以从餐饮行业为例具体说一说。

白秀峰:从需求层面上看,这一政策满足的是消费者对于轻松的消费体验的追求。当大家已经习惯于在钢筋水泥的建筑物里边的餐厅去消费的时候,必然也会产生在路边摊、大排档,跟几个朋友喝喝酒、吹吹牛,这样的一种在下班之后放松的需求。它本质上就是在中产阶级人群,在高压力的生活工作状态下必然会产生的这种内心自由和放松的这样一种需求。

在过往的城市化进程中,那些路边大排档、烧烤摊的供给不见了,从路边搬到了餐厅里,商场中。但对于放松的追求,本质上是市井化的,可能就是坐在路边摊,哪怕就是卷起裤腿,光着脚丫喝着啤酒,这是人性本身的追求。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路边摊的这个需求它是永远存在的,它是真正来自于大家对于市井文化的喜爱、对于放松的追求。

只不过这一次放开了摆摊,会让更多的供给出现。这个供给并不是增加了原本没有的供给,而是那些原来就有,由于城市管理的要求,被取消了,今天它重新恢复了。

比如说餐厅门口或者路边是不给放桌椅的,但是他们本来就很想放,因为夏天在马路边就餐的消费体验更好。对于这些餐厅来讲,放开地摊是多了一个消费场景。这种做法并没有增加餐厅的运营成本,但给用户提供了很好的消费体验。

我们说放开地摊,短期看供给,长期是看消费。其本质上是来自于消费者对于放松和自由的追求,到最后,一定是在更细化的管理规则下的发展。

反对者反对的是什么?

经济观察报:从白老师的分析来看,地摊经济对于一些可以外摆的餐饮企业是有利好的,但是,网上也有声音说,摆摊成本低,会威胁店面生意,毕竟后者需要支付租金和水电费,成本较高,白老师认为呢,这种担忧有必要吗?

白秀峰:你说的这种是游商,相对于店面外摆,它是一个新的供给,可能会对旁边的有一些店会有影响,但是总体上来看,这种影响可能没有那么大。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消费最终是趋向于有品牌、有品质且有固定服务场景的消费。不会说因为一个路边摊,店面的消费就被它抢夺了。他们针对不同的客户群,满足的是不同的消费需求。

摆地摊给商家多了一个营业的空间,同时也给消费者增加了另外的一种消费体验。并不只是说为了那些没有供给能力或者没有服务品质,甚至食品安全保证可能都很难得到控制的一些供给出来。

经济观察报: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是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说的,我们有一个读者就留言说,某地政府在扶持露天经营的工作上杂乱无章,将摊位驱赶到居民区,或者居民楼下的广场,街道,造成市场扰民,还严重影响街边交通。为什么很多人反对,李昊老师是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李昊:其实但凡涉及到城市的公共政策,总会出现这样一个争议。2016年左右,国家提出要搞开放式小区,打造小街区密路网似的城市空间结构。当时就引起很多人的反对,很多人都说我们一直住在这样一个封闭小区,为什么要把它开放出来呢,为什么要把小区做成公共道路呢?这实际上是因为,公民从个人角度不会考虑太多城市交通整体性的问题,更多考虑的是自家的安全问题。

摆地摊的政策也非常类似,很多人都考虑,这个东西很好,但我不希望它出现在我家楼下,这种态度在美国的城市公共政策界被称作“不要建在我家的后院”,大家普遍认为,一个政策比较好,但是又不希望它出现在自己的身边。

经济观察报:您说的心态很普遍,不过,客观来看,中国城市的管理水平目前似乎还没有做好全面迎接地摊经济的准备。

李昊:这是我们现实生活和理想之间存在的一个鸿沟,这样一个鸿沟是因为我们的管理没有跟上产生的一个特定问题。城市管理能力存在在两点不足,一是技术上跟不上,另一方面是管理的精细化程度跟不上,这是一个管理机制问题。

我相信,各地今后一段时间会发力管理精细化的机制设计,也有可能技术上的进步,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来弥补管理机制上的落后。比如以往管理者不知道游商都是在什么地方摆摊,如果采用大数据技术,完全可能做到更加精细化的调配:规定城市的哪一段街区在什么时间可以摆摊,摆什么样摊,什么时间不能摆,摆摊结束之后,何时安排市容环卫工人打扫……采用更多大数据驱动信息技术来帮助城市精细化管理。

城市观回归人本身

经济观察报:当然,很多人支持放开地摊,甚至有人评价说,它是一个城市释放最大的善意,这种转变说明什么?

李昊:放开地摊这个政策在一定角度上来讲,是让我们的城市观重新回到普通的人和普通人的生活。这其实是一种观念的转变,也是这几年来城市发展的一个转型。

早在摆摊之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和一些城市公共政策,都提出以人为本,包容性发展。当然可能在若干年前这更倾向于是一个口号,但是近些年来,各地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就越来越体现这个理念,落实到一些具体的工程中。

经济观察报:放在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语境下,这种“善意”的意义是什么?

李昊:它体现的是城市观中的一种空间公正性,以往我们的城市建设和管理,重点都是放在重点功能区域,像产业园区、新城新区、CBD、城市综合体,我们没有把政策重点放在普通大众身上,忽视弱势群体。

现在我们的一些城市管理工作,越来越强调精细化,把工作重点,从非常宏大的功能空间,转移到城市的一些毛细血管,比如街头巷尾。

如果路边摊能够在很多城市重新广泛推广的话,我相信它不仅仅出现我们那些老城区,或者小巷里,它会在CBD、广场,重要的街区出现。

以往完全以经济驱动,很多草根群体不会去CBD这样的高消费场所,如果我们用摆摊的形式,在空间上引导了他们的流动,在空间上,可以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包容和公平。

消失的烟火气能否回归?

经济观察报:李昊老师说的是一种很理想的状态,现实的情况是,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觉得,城市不包容、不公平,这次放开地摊之后,就有网友说,烟火气要回来了,“要回来了”这种说法,其实说明的一个事实是,城市烟火气已经消失了。

李昊:对这个问题大家都有一个非常普遍认知,觉得城市越来越没有这种生活的气息——烟火气。这是因为中国正在走美国几十年前的一个城市发展道路。

二战之后,美国城市搞郊区化,旧城大拆大改,人们住在郊区别墅,家家户户开汽车。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我国各地的一些城市建设也是这样倾向:一方面大力建设新城区,忽视老城区;另一方面以汽车为导向,路越修越宽,人们的街道生活越来越萎缩。

不管是美国的郊区化模式,还是我们走的新城新区模式,大家都是在为汽车建造城市,而不是为人建造城市。很多时候,城市空间越来越不适合步行,马路越来越宽,广场非常大,个体越来越渺小的。

很多研究都发现街边的小店、路边摊,其实都是在不断减少,也就导致我们感观上觉得生活气息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近些年,信息技术发展导致人们面对面交流的减少,线上生活和线下生活没有形成一个非常好的互动,这也应该是我们城市建设在未来需要完善的点。

经济观察报:您说的烟火气是一种直观感受,从理性的角度来说的话,它本质上是什么呢?

李昊:“烟火气”其实体现城市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城市”这两个字,就是我们城市本质的两方面,“城”是城堡,体现了军事防御功能,“市”是集市,商品交换场所,城市的本质是大家来到这个公共空间内的各种交流和交往。

地摊也好,夜经济也好,就是一种交流和交往,让城市的公共空间活化,而不是一个“睡城”或“鬼城”。

什么样的设计是好的城市设计?不是说看上去多么漂亮,而是说一条路,一个街道,一个公园,是不是充满人气,是不是一直有人在使用?所以说烟火气也是我们城市建设好坏的一个评价依据吧。

经济观察报:地摊激活的公共空间是街道吗?

李昊:中国的街道承担了公共交往的职能,相当于国外的酒吧、咖啡店甚至一些共享办公、公园广场。传统的中国百姓公共生活,是从街道繁衍而来的。你看,宋代的《清明上河图》所体现的市民的生活,它完全是沿着街道来展开的。

西方年轻人喜欢在酒吧交流,中国年轻人晚上都去什么地方呢?一个在中国的英国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就给他指了指酒吧外面,那里有很多烧烤摊,年轻人在烧烤摊上喝酒,我说这其实是中国人夜生活的一种方式。

有路边摊的街道并不仅仅是一个消费的场所,还是一个交流的场所,承担了我们丰富的日常生活,让我们城市感知到烟火气。

经济观察报:白老师怎么看待烟火气?我们说到烟火气想到最多的其实就是吃。

白秀峰:烟火气从最深层面上来理解,就是一个人对于放松和自由的一种追求。如果你在一个消费场景下会放松,那么你对那这个服务或品牌,就产生信任,信任也是烟火气的一种表现。

最近几年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很多火锅品牌都在走市井风,我认为这正是烟火气对于消费形态的影响,它就是能够让人们在跟朋友交流的时候,足够地放松。

同时,夜经济代表了这个城市的活力,我一直觉得成都是具有很活力的城市,它也是中国夜经济最火的城市之一,就是因为城市中有更多的烟火气的感觉。

经济观察报:对,不同城市的烟火气程度不同,我们很希望那些烟火气不够的城市,能够在地摊热后留住这股烟火气。

李昊:摆地摊不仅仅是促进疫情期间的商贸交流,它应该是一个让人气重新回归到街道和城市公共空间的长久性活动,它是城市找回烟火气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两三年之前吧,我看到过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故事发生在一座大城市一个全是写字楼的商贸区,没有什么餐馆之类的商业服务设施,白领下班之后,整个区域人去楼空,像鬼城一样,毫无人气。

但是那天晚上,我路过的时候,发现写字楼下面,站着一群白领模样的年轻人拿着吉他唱歌,还放了几个音箱,像街头的乐队一样。他们还特地把乐队的二维码放在旁边,让观众在离开后,还能跟他们线上交流。

这样的一个街边摊一定是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际上也是把我们的城市更多的一种生活气息能够调动起来,能够让我们生活的空间更有活力。

这种空间的活力,不仅对促进短期的商品零售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整个城市发展,城市竞争力的培育,都非常有意义。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苏晶经济观察报记者

城市与政府事务研究院研究员,关注区域经济领域,包括区域政策、城市竞争、智慧城市、大文旅等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的各类主体和事件。联系邮箱:sujing@eeo.com.cn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