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进化论系列报道之二】“百亿基金”打造模式是与非

作者:洪小棠 2020-07-04 10:22

爆款基金的频现,也让部分公募机构嗅到了其中的机会。经济观察报记者获悉,不少中小公募机构也想尝试复制上述思路,通过打造明星经理、爆款基金的方式来扩大管理规模。

编者按:作为行业出身的监管者,洪磊作别基金业协会代表着公募基金一个时代的结束。在监管任期内,他掀开了基金黑幕,规范重塑了行业,倡导价值投资。当前公募正驶入规范发展的快车道,规模站上17万亿,产品突破7000只......

同时,资管新规给金融机构回归主动管理、规范运作划定了跑道,强调合规透明运作的公募行业,迎来了财富管理大时代开启的好时候。

然而,基金业仍存在影响投资者利益、触动监管合规红线、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公募发展中的“高冷化”,离真正的以投资者服务为中心还有很大的差距。经济观察报推出系列策划报道“公募进化论”,反思和求变,为了更好的出发。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洪小棠  百亿基金似乎成为了2020年公募市场的“常客”。

经济观察报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权益类爆款基金频频出现在市场中,截至6月30日,有7只权益类基金首募规模超百亿;首募规模超50亿的权益类基金有19只。

从整个公募市场历年发行规模来看,从2015至2019年,发行超过百亿的权益类基金数量分别为10只、0只、0只、7只、1只。这也意味着,今年仅上半年的百亿规模新基金数量已经超过了2018年的全年,这也有望让今年成为百亿新基金数量最多的一年。

爆款基金的频现,也让部分公募机构嗅到了其中的机会。经济观察报记者获悉,不少中小公募机构也想尝试复制上述思路,通过打造明星经理、爆款基金的方式来扩大管理规模。

但业内人士看来,这一现象或难以复制。一方面源于公募行业内部的两极分化,另一方面明星基金经理的模式能否长期持续,以及公募机构如何稳定人才队伍,也将成为行业的重要考验。

百亿“舵手”达46人

爆款基金的不断涌现,意味着管理规模超百亿的基金经理越来越多。

经济观察报记者根据Wind不完全统计,目前有46位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超百亿。数据显示,仅汇添富基金一家公募机构旗下就有5位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超百亿,分别为郑磊、杨瑨、雷鸣、胡昕炜、王栩。

此外,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中欧基金四家基金公司旗下均有4位管理规模超百亿的基金经理。

而兴证全球基金、景顺长城基金、鹏华基金、华夏基金、银华基金以及东证资管等基金公司旗下均有2位基金经理管理规模百亿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规模最大的基金经理为广发基金刘格菘,其管理规模近700亿元。“这种时刻在公募的历史上是很少出现的,相当于一个人要管几乎是很多中小公募之和的规模。”一家上市券商公募产品分析师表示,“这既说明行业内有关基金产品口碑效应、品牌效应正在加剧,也说明行业正在进一步走向两极分化。”“从分布来看,大基金公司出现爆款基金的数量更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首先就是马太效应,因为管理规模大的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更多,那么也就意味着更有钱去建设自己的投研体系,更有实力去挖优秀的基金经理。”沪上一位基金评价机构分析人士表示,“还有一点是,大基金公司也会有更多的品牌和营销预算去推广自己的基金经理和基金产品,渠道也更认可,这就是一个循环了。”

上述分析人士进一步表示,“事实上,一只基金表面上有个基金名称,但是目前市场上看到的不是基金叫什么,而是背后的基金经理。优秀的基金经理就好比‘绩优股’,自然会收到市场的追捧。所以选择一位优秀的基金经理跟选择一只好股票差不多。”

虽然一些公募拥有越来越大的管理规模,但也有些投研人士坦言,爆款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管理难度。“虽然百亿公募越来越多,但是对于一些基金经理来说,一方面很有可能无法管好这么大规模的产品,以至于规模过大影响业绩,另一方面操作难度也在增加,因为申赎规模也会更大,基金公司要考虑流动性问题。”上海一位公募运营人士表示。“行业在这个时候需要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让一名基金经理更好地管理这么大的规模,因为规模一大,很有可能出现管理质量的下滑,毕竟一种策略通常是有规模有效上限的。”该运营人士指出,“无论是系统、风控、合规还是交易方式,其实越大的规模对于基金经理的挑战也越大,那么公司能否通过机制调节等方式满足潜在的管理需要,提高管理质量。”

爆款的诱惑

爆款基金的不断问世,让不少公募机构嗅到了做大规模的新机会。

“规模做到百亿,那么管理难度肯定会非常大,但是基金公司仍然是乐此不疲的,因为这样可以通过这种网红基金效应做大管理规模,提高基金公司的竞争力。”北京一家大型公募渠道人士表示,“而且这种大规模基金的频繁出现,也可以成为公募机构受到市场认可的一种证明。”

“这些爆款基金也会让行业眼红,毕竟规模做大,管理费肯定上去了。”上述基金评价机构的分析人士称。

经济观察报记者获悉,目前的确有部分公募机构内部正在研究如何打造“明星基金经理”,以此吸引更大的产品规模。

“因为爆款公募特别多,所以我们也在研究如果集中公司的渠道、投研等资源,集中的打造一些明星基金经理,进而培育出公司的一些爆款产品。”一家中小公募机构产品人士透露,“不过从公司现阶段的情况来看,能调动的资源还是相对有限,很大程度上只能把渠道等资源做一些集中。”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打造明星基金经理来扩大管理规模的思路,早在10年前就已有之。“之前明星基金经理的路线其实在10年前王亚伟时代就已经有过了,那时候华夏、华商都采取过包装明星基金经理来带量的打法,很多公司屡试不爽。”一位投身私募行业的前公募基金经理张华(化名)回忆称。“其实这是一种IP效应,而基民的资金是跟着IP走的,如果基民认这个基金经理,就会把钱拿出来买他管理的产品,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一家基金公司有越多的明星基金经理,这家公司的管理规模也就会越高。”张华表示。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经营思路已被行业后来的发展所证伪。其原因之一是明星基金经理很难保证业绩的稳定,而公募机构也很难保证明星基金经理不会“奔私”。“但是回头看这些明星基金经理,有的因为建仓在高位而导致净值一直处于跌破1的状态;有的由于策略失误而出现了比较大的净值亏损;还有的基金经理直接转向了私募行业,也就是说公募行业好不容易培养了一名明星基金经理,但人才却很容易流失。”张华表示。“后来行业才从‘突出明星基金经理’走向了‘突出投研体系’的模式。之后能够发现很少有公司像华夏打造王亚伟那样来集中公司力量捧基金经理了。”张华坦言。“这一结果也客观上指向了公募行业的问题,一是如何通过建制化的投研体系来强化公司整体的投研能力,二是如何来留住优秀的人才。”

或难复制

在分析人士看来,之所以打造百亿基金模式在行业内频现并掀起更多讨论,原因之一可能是部分增量资金正在进入基金市场,并且在渠道机构的引导下集中流向了个别产品。

“近年来因为影子银行的监管,银行理财规模的不断缩水,所以银行在渠道端向财富管理转型的过程中,基金产品代销业务成为了很大的一部分。”一家国有大行个金业务人士指出,“这部分新钱有可能对基金市场不了解,加上渠道的引导,所以很容易集中去投资某几只基金,进而出现了爆款基金的现象,所以渠道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此外,也有公募渠道人士指出,早年公募机构举公司之力打造明星基金经理的容易程度已经不比从前。

“当年几十亿的规模就算很大了,现在的基金都是动辄几百亿,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一个公司过去使使劲几十亿已算是行业新闻了,但是现在有些基金经理一个人就管几百亿,这不是靠公司资源就能达到的,还是得拿业绩说话。”上述渠道人士表示,“当然中短期历史业绩优秀也不代表基金经理的长期投资管理能力就强。”

在其看来,爆款基金频出的背后,仍然与行业内部的两极分化有关。“一些大型公募机构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规模也就不断的滚雪球,而一些中小公司被落得越来越远。”上述渠道人士表示,“一方面可能是有更多新加入基金市场的投资者,另一方面可能也和投资者越来越聪明有关系。”

此外也有机构人士认为,在权益类市场预期不断向好,公募行业规模有望持续扩大的背景下,市场也应当适应爆款基金频出的现象。“市场利率的不断下降,以及市场风险偏好的提高,正在让A股市场的牛市预期逐渐增强,加上权益类市场不断受捧,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爆款权益基金会出现。”北京一家大型券商策略分析师表示,“市场的状态不一样了,所以可能今天大家觉得爆款基金比较多,但慢慢大家也就逐渐适应了。”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洪小棠经济观察报记者

财富与资产管理部记者
关注基金、证券、资产配置、上市公司、金融创新等领域。擅长深度报道。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