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研院 | 新制造时代:制造是核心,其他都是赋能

作者:苏晶 2020-09-17 20:53

网络化制造加上人工智能技术就产生了智能制造。不过,现在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工厂,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还很有限,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识别技术;二是故障诊断分析。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苏晶 “目前社会最大的误导就是制造业不行了,制造业落后了,要讲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量子计算之类,才跟得上形势,才与时俱进。可是当前制造业还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如果对此认识不清,天天忽悠新概念,估计中国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厦洽会期间,在由中制智库主办的中国制造强国论坛——“2020中国互联网制造峰会”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原司长年勇表示。

新制造、数字制造,互联网制造、智能制造……关于制造业借助新技术转型的概念众多,年勇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新制造不能本末倒置。

天鹰资本创始合伙人迟景朝在上述会议中的发言也支持这一观点,他认为,不管是数字制造还是智能制造还是互联网制造,制造一定是核心,所有其他都是赋能。

关键是融合创新

什么叫新制造?各有各的看法。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一轮产业发展大势中,融合是关键,创新和变革都离不开融合。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工信部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屈贤明表示,新制造主要是传统的制造与新的科技、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社会需求相融合而形成的。

目前,讨论最多的是制造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这种融合会带来生产过程的创新、产品的创新、生产模式和生产形态的创新。

自2017年开始,互联网巨头BAT相继瞄准制造业,将其视为发展数字经济的主战场,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技术赋能生产过程。

屈贤明认为,制造技术加上数字化技术,产生数字化制造,数字化制造再加上互联网,就称之为网络化制造。数字化制造主要解决的是企业围墙之内的事,网络化制造则可以和上下游企业实现无缝的链接,缩短企业之间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

网络化制造加上人工智能技术就产生了智能制造。不过,屈贤明表示,至今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工厂,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还很有限,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识别技术;二是故障诊断分析。

“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制造业企业才有春天。”迟景朝同样认为,新制造在生产过程上的融合创新体现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三方面,不过他更强调是数字驱动。

迟景朝认为,数字化技术是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这些新的技术应用于制造业的全产业链,实现了设备与设备、设备与工厂、各工厂之间以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无缝对接。

所谓数字驱动,是指数字资产为制造流程赋能,将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提炼,结合制造流程的特点,建立合适的模型来分析,以衡量优化制造流程并更好的为消费者服务。

制造业最终的产品也在经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创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技术的简单堆积并不能实现产品的创新。

中国科协仿真与先进制造科学传播团队首席专家张贝克表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制造技术的创新,更是客户价值的创新。

张贝克举了一个例子,同样是生产睡眠产品,深圳的一家创业企业制造的产品很简单,主要是心率带,包含APP,可以控制床头灯、窗帘等一系列与睡眠相关的环境因素;美国硅谷的一家创业公司只做床垫,床垫的内部是由气泡结构构成,每个气泡都可以接收到分布在床垫表面的压力传感器收集的信号,从而进行实时的冲气和放气,实现全身肌肉骨骼的放松。

目前,前一家公司已经倒闭,后一家公司的产品依然畅销。

“产品是从人的需求出发,还是技术的简单堆积?”张贝克认为,区分这两点很关键,做任何产品都要追求商业上的成功,这就要求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够创造价值,否则,就是一堆技术。

制造业的产业模式会随着生产过程、产品的创新而发生变革性的变化。屈贤明总结,产业模式将主要发生两个方便的转变,一是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根本性的转变;二是从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转向规模定制化的生产。

谁来主导?

“你不能想象,制造不行,上面加计算机,加个软件就行了,不是这样的,制造业需要积累,需要摸索,它有很多隐性知识,不是三天两天就学得来的。”年勇说。他认为,如果不熟悉制造过程、制造程序、制造工艺、制造经验,有再多的数据都没有用,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数据背后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智能制造的推进可能需要一个制造业巨头来引领来主导。

美国的GE公司是一个榜样案例。他们将大量传感器安在飞机的发动机叶片上,实时智能分析和控制发动机状态,形成了发动机的优化运行和健康保障系统。过去,GE公司只卖发发动机,现在卖服务,即发动机的终生维护服务。GE公司因此被视为运用智能制造技术向服务业制造转型的典范。

“制造业大企业承担起历史责任。”年勇强调,GE公司对制造工艺、制造领域的理解深刻,同时又有实力来提升信息技术水平,掌握了大量信息技术的关键,两方结合才可能引领智能制造的发展。

迟景朝投资的主要是新制造领域的创业公司,他认为,重要的是新技术公司与制造业企业的合作,“优化生产过程的数字模型来源一定不是凭着掌握技术人员的凭空设计,而是结合制造业内部的人共同设计。”

制造业的中小企业有没有机会实现转型呢?厦门盈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陈建成建议,中小企业的力量很有限,不可能做无限的投入,要在有限的资源下做投入就是要做好设计、成长、起步,把自己先定义好,然后再找准发力点。

“小企业用有限的预算做平台投入,就需要精打细算,可以叫做精益化转型。”陈建成说。

期待全球新规则

发展智能制造强占未来新高点,已成为各国的共识。中美贸易战尤其是疫情爆发以来,国际经济格局发生剧烈变化,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构。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刘利华认为,目前,虽然中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仍然遭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但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智能制造市场需求,中国愿意坚持开放包容的合作共赢理念,与各国共享智能制造发展新机遇。

不过,从今年两会开始,中央关于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都强调以内循环为主,这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一个战略性的变化。

“外循环受到一定压力的情况下,中国内循环为主体,还是全球化,只不过叫做基于内需的全球化。”中制智库研究院院长新望说。

新望认为,新一轮的全球化就是今天讨论的数字互联,这可能是第五次全球化。中国要进行新一轮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也是以数字互联为标志的新一波的全球化。目前中美贸易摩擦也可能是一波新的全球化前夜的冲突。

在新望看来,以数字互联为支撑,新一代技术支撑的超级全球化,人类需要共同的规则,需要一些共同的秩序,比如最近字节跳动和微信在美国受到抵制,就是因为数字互联之前需要诞生新的共同规则。

在新的规则出现之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形势严峻。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原司长张相木表示,中国大规模粗放式的全球化发展阶段已经结束,原有后发优势衰减殆尽,传统比较优势逐渐递减,生产要素成本全面上升,中国制造业正处在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高技术制造业遭遇西方国家的封锁打压,传统制造业面临东南亚国家追赶。

中国制造业未来要怎么办?年勇认为,应当缺啥补啥,一是要夯实基础,健全制造业生态。二是要健全智能制造产业链,把短板补上,包括智能制造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体系的建设;三是完善环境,包括提升认知水平,破除引导策略的碎片化,推动实施。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苏晶经济观察报记者

城市与政府事务研究院研究员,关注区域经济领域,包括区域政策、城市竞争、智慧城市、大文旅等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的各类主体和事件。联系邮箱:sujing@eeo.com.cn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