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社论 | 警惕债券违约中的逃废债苗头

作者:社论 2020-11-20 21:48

打破刚兑,原本就是确立规则至上原则的重要一步。没有这种打破就没有稳定的市场预期。相较之下,任何“逃废债”行为都是致命的危险游戏。

经济观察报 社论 华晨汽车、河南永煤集团AAA债券违约事件依然在发酵,投资者用脚投票,相关公司及行业的债券二级市场价格暴跌;一级市场上,已有超50只债券取消或推迟发行,涉及金额超390亿元。市场笼罩“信用紧缩”的阴影,甚至煤炭资源大省山西也被惊动,紧急出面安抚金融机构,派发“定心丸”。

两起违约事件引发巨震,仅仅用AAA级国企“信仰”的打破并不足以解释。市场怀疑地方国企有通过“无偿划转重组方式”逃废债之嫌,更担心如果这样的行为得不到制止,会引来更多效仿者。这才是投资者的“心病”所在。

市场看似过度的反应可以理解。以永煤集团而言,虽然公司回应绝无“逃废债”,但是在投资者看来,企业到期未能偿付仍有疑窦待解。比如说,财报显示三季度末公司账面上货币资金近470亿元,为何无法兑付10亿元的债券——这样的报表可靠么?又比如直到违约前一周,永煤集团才公告将持有的11.5亿股中原银行股权无偿划转给河南其他国资企业。而据媒体报道,今年7月28日河南省国资红头文件已经下发,相关资产划转在9、10月份就已完成股权变更登记。投资者因此诘问:如此重大的核心资产划转发行人为何没有及时信披?若非如此种种,投资者哪里会生出对企业“逃废债”的质疑?

自2014年“超日债”违约以来,中国债券市场违约事件时有发生,涉及企业主体从民企波及到国企,涉及行业也全面分散,违约常态化已是现实。考虑到当下经济下行压力仍存、疫情影响及世界经济仍在衰退中挣扎,违约事件也可能阶段性增加。应该说,市场对此有相应的认知和预期。

处置债券违约有一套成熟的游戏规则。如果多方努力之后企业确实到期无法偿还债务,按照相关程序建立受托管理人和债券持有人会议制度,涉事企业该处置资产的就处置资产,该重组的重组,该破产清算的就破产清算。只要在规则之内,确保透明和公平公正,各利益相关者尽可以谈判博弈,尽最大可能争取自己的权益。

就市场规律而言,信用债市场不存在不可破的“信仰”。无论国企还是民企,企业是否违约不取决于背景如何,而要看企业自身的运营。过去一旦国企或城投出现违约,地方政府就会出手干预,刚性兑付。这看起来既保住了企业,也保证了投资人的利益。但就整个市场而言,隐形担保很可能扭曲了债市定价体系,也加大了市场不公平,特别是对民企而言。

也正因如此,打破刚兑,原本就是确立规则至上原则的重要一步。没有这种打破就没有稳定的市场预期。相较之下,任何“逃废债”行为都是致命的危险游戏。“逃废债”是债务人从主观意愿上的故意行为,即有偿付还款能力但拒绝偿还。这种行为完全违背了市场经济最起码的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是对市场纪律的践踏,会导致市场预期变得“不可捉摸”,从根本上击穿了信用债乃至整个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信用基石。对此应该高度警惕,露头就打,绝不手软。这对于维护市场法治和信用环境,建设一个更加开放、成熟的中国债券市场至关重要。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