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而浦“打折卖身” 格兰仕要约收购背后

作者:张晓晖 2021-04-03 09:25

4月1日,经济观察报记者致电惠而浦董秘办公室,询问若格兰仕要约收购成功,惠而浦这个品牌将如何运营?对方回复称,惠而浦的品牌依旧会授权给上市公司进行生产经营,公司只是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晓晖  拥有百年历史的美国家电巨头惠而浦,最终选择将其在中国的上市公司卖给以微波炉起家的格兰仕,目前这笔交易尚在进行之中。

2021年3月29日,由合肥三洋于七年前更名而来的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而浦”,600983.SH)发布了最新版的要约收购报告书:广东格兰仕家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向惠而浦发出要约收购,以每股5.23元的价格,要约收购惠而浦61%的股权,若预受要约收购股份低于51%,则本次要约收购自始不生效。

同时,惠而浦还披露,本次要约收购已取得中国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局出具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不实施进一步审查决定书》,并已完成美国、巴西、德国、土耳其、奥地利、哥伦比亚的反垄断审查程序。

惠而浦的实际控制人 WhirlpoolCorporation(以下简称“惠而浦集团”)对格兰仕的要约收购表示欢迎。

4月1日,经济观察报记者致电惠而浦董秘办公室,询问若格兰仕要约收购成功,惠而浦这个品牌将如何运营?对方回复称,惠而浦的品牌依旧会授权给上市公司进行生产经营,公司只是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打折”出售

自从2013年惠而浦中国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手中买下“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有限公司”(600983.SH的曾用名为合肥三洋),并将其更名为惠而浦以来,已经历时七年。

2013年8月,惠而浦集团作出决定,通过惠而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而浦中国”),收购合肥三洋51%的股权。

当时的收购报告书是这样写的:

“中国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白色家电市场,也是惠而浦集团全球未来发展的重心。惠而浦中国拟通过本次收购获得上市公司51.00%的股权,成为合肥三洋的控股股东,将惠而浦集团家用电器领域的创新技术、卓越产品和优质服务和合肥三洋丰富的本地市场运作和运营经验融合在一起,进一步发展合肥三洋的业务,将合肥三洋建设成为中国领先的、拥有强大的中国境内销售平台和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生产平台的白色家电企业。”

当时,惠而浦中国取得合肥三洋51%的股权,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以14.15亿元的价格购买1.57亿股;第二步是以19.86亿元非公开发行2.34亿股,取得51%控股权的交易总金额为34亿元人民币。

如今,惠而浦中国如果以每股5.23元的价格将51%股权出售给格兰仕的话,价格总额是20.43亿元,与最初的投资相比,约相当于6折出售。

官方资料显示,惠而浦集团是全球五百强企业之一,也是目前全球领先的白色家电制造和销售企业。惠而浦集团成立于1955年,其前身为于1911年成立的Upton机器公司(UptonMachineCompany),惠而浦集团总部设在美国密歇根州,其业务范围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产品涉及洗衣机、干衣机、微波炉、冰箱、空调、灶具、抽油烟机、洗碗机及家庭厨房垃圾处理机等,拥有Whirlpool、Maytag、KitchenAid、Jenn-Air、Amana、Brastemp、Consul、Bauknecht等品牌。

惠而浦集团于1994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先后在上海、广东和浙江等地建立了基于全球平台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并且在全国各主要城市设立了办事机构,惠而浦集团在中国销售的产品包括洗衣机、干衣机、冰箱、嵌入式厨电、微波炉等产品。

完成对合肥三洋的收购之后,惠而浦中国拥有了惠而浦、荣事达、三洋、帝度这四个品牌,惠而浦亦希望在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大展身手。

当时的市场,是看好惠而浦入主合肥三洋的,该股股价在2013年8月披露这笔交易之后的短短四个月,从每股10元涨至16.8元,涨幅超过60%。

惠而浦正式完成对合肥三洋的收购是在2014年,当年12月18日,合肥三洋更名为惠而浦,股票代码不变。

然而,此时的中国市场上,还有海尔、格力、美的、海信等毫不示弱的中国本土竞争对手。长达期年的时间证明,惠而浦这一品牌似乎并未在中国家电品牌的竞争中成为头部。惠而浦习惯于以品牌授权经营的方式来运营这个百年品牌,但这样的模式是否会产生一些弊端?

比如惠而浦在2017年3月的一则澄清公告显示,当时广东卫计委检测出一款惠而浦牌纯水机微生物指标不合格,惠而浦澄清说,这个产品跟公司没关系,公司不生产纯水机,但实际上惠而浦的品牌被合法授权给了深圳一家企业用于纯水机的生产。如此一来,非上市公司生产的惠而浦产品,因质量问题却对上市公司造成了负面影响。

2016年是惠而浦完成收购之后的第二年,公司营业收入为69亿元,净利润却下降了15.5%,为3.7亿元。

2017年,惠而浦首度亏损,亏损金额为9700万元,扣非后亏损接近5亿元,营业收入也出现下降。时任惠而浦董事长兼总裁金友华,因为2015、2016年度出现销售收入的会计差错而在2017年9月辞职。

此时,惠而浦生产的洗衣机和电冰箱,在中国白电市场排行上,均排不进前十,市场形势十分严峻。在空调、热水器、小家电等品类上,惠而浦将品牌经营权给了苏宁易购,加上此前授权给其他厂商的比如与纯水机业务,造成惠而浦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品牌,众多厂商”的格局。

2019年,惠而浦的营业收入仅为52.8亿元,远低于2013年收购合肥三洋之前的水平,净利润亏损3.2亿元。惠而浦的董事会在年报中称:“中国家电市场价格战越演越烈,竞争进一步加剧。”

2020年8月,惠而浦的半年报显示该公司继续亏损,经营情况持续恶化,营业收入仅为21亿元,同比下降20%,净利润亏损1.16亿元。

惠而浦集团已经萌生退意。

2020年8月26日,惠而浦首次披露要约收购报告书,称格兰仕将以每股5.23元向公司股东发出61%股权的要约收购,要约收购需要经过中国监管部门的批准。

2021年1月,因为产能超过需求,惠而浦将四条滚筒洗衣机生产线的其中一条(4#生产线)卖给了惠而浦印度公司。至记者截稿时,格兰仕对惠而浦发出的要约收购正在进行之中,要约收购的截止日期是2021年的4月29日。

梁氏家族现身资本市场

另外一方面,借助于惠而浦的要约收购报告书,公众第一次了解到格兰仕的生产经营情况。

与格力、美的几乎同时间创业的格兰仕,以微波炉业务出奇制胜,并形成目前微波炉、空调、冰箱、洗衣机、电磁炉等多元化的家电集团。格兰仕的实际控制人为1963年出生的广东顺德人梁昭贤,目前为香港居民。

官方信息显示,梁昭贤为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兰仕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其子梁惠强出生于1995年,目前担任格兰仕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助理。

格兰仕集团是一家港资企业,注册资本金为9249.12万美元,公司注册于2003年4月3日,生产经营微波炉、空调器、电饭煲、电磁炉、电烤箱、电水壶、冰箱、洗衣机、吸尘器、加湿器、电烫斗等家用电器。

梁昭贤没有使用格兰仕集团对惠而浦发出要约收购,而是使用了中国境内的一家公司——广东格兰仕家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兰仕家电”),因此要约收购报告书只披露了格兰仕家电的最近三年财务数据,2019年格兰仕家电的营业收入为1712.5万元,净利润32万元。

要约收购惠而浦的资金需求超过20亿元,格兰仕家电的收购资金来源由格兰仕集团提供不超过25亿元的现金支持。

市场还是看好格兰仕对惠而浦的要约收购,在2020年8月,惠而浦首度披露格兰仕要约收购时候,惠而浦的股价出现连续涨停,短短十几个交易日,就从每股5.4元涨至最高的12.29元,股价翻倍,其后,惠而浦股价在漫长的反垄断审批中,回落至2021年2月1日的5.32元。

4月2日,惠而浦的股价收于8.12元。这个价格仍然远远高于格兰仕在要约收购中给出的每股5.23元。因此,格兰仕能否要约收购到61%的股权,仍然是一个未知数,如果能够收购到51%的股权,本次要约收购就算成功,否则为失败。

格兰仕的公司运营,是家族企业的典型,格兰仕成立二十多年来,尚未在资本市场真正亮相,如果对惠而浦收购成功,将是格兰仕公司发展历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

在3月28日的格兰仕集团年会上,格兰仕集团董事长梁昭贤分享了格兰仕要约收购惠而浦通过反垄断审查的好消息,他说格兰仕作为顺德容桂的格兰仕、广东的格兰仕、中国的格兰仕、世界的格兰仕,跟世界的百年企业、百年品牌的这样一种跨越式的里程碑式的合作,非常具有战略意义。

在收购报告书中,惠而浦称,格兰仕集团是中国家电行业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之一,在微波炉等厨房电器领域已连续多年处于行业绝对领先地位,经过30多年发展,其已经成为一家综合性白色家电和智能家居解决方案提供商。

惠而浦集团对格兰仕本次要约收购表示欢迎。作为惠而浦集团的重要供应商,格兰仕与惠而浦集团的供应关系已超过15年。

如果格兰仕顺利的完成了对惠而浦的收购,格兰仕还将面临一个同业竞争的问题,因为格兰仕集团部分家电业务将与上市公司构成潜在同业竞争。

为此,格兰仕作出了一个为期60个月的同业竞争承诺:承诺自本次要约收购完成之后的60个月内通过包括但不限于托管、资产转让、一方停止相关业务、调整产品结构、设立合资公司等方式解决竞争企业与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同业竞争问题。

剩下一个问题是——通过要约收购惠而浦中国资产,格兰仕能否崛起为中国家电市场的又一个巨头呢?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张晓晖经济观察报记者

资本市场部记者
从事新闻行业超过12年,专注于时政、公司新闻报道,擅长采访、调查、取证和突破。2006年起在经济观察报华东新闻中心(上海)工作,2008年派驻重庆,负责西南地区新闻报道。常驻重庆。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