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慢下来 | 城事哲谈之城市引力场

作者:陈哲 2021-05-14 19:17

人的尺度,是有关街道最重要的特征,它表达了一种对人的简单愿望的满足。

陈哲/文 最快识别一座城市的标签是街道。

由悬铃木、老洋房和咖啡馆搭建的场景,多半会让你想起上海的老马路。北京街道的标志是四合院、茶馆与国槐。有些城市街道之所以受欢迎,得益于最地道的美食,比如广州的北京路、上下九,成都的宽窄巷子、锦里。杭州更特别一些,城市的路、埠、坞与西湖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最负盛名的是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北宋汴京。图中街区以城楼为中心,两边的茶坊、酒肆、肉铺、庙宇、公廨等屋宇,鳞次栉比。街上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包罗万象。惟有街道,否则写不尽12世纪中国大都市的风流。

汴京街道的兼容并蓄,并非自古即有。在此之前,中国城市以皇宫或者府衙为核心,周围以方块设计街坊,城市格局横平竖直,民间没有交流中心。以唐朝长安为例,街道即以坊墙隔成,庄严整洁。到宋朝重商,流通兴起,市民开墙打洞将坊市融为一体,终成一代名都繁华。

我体会城市的习惯,是每到一处晨起跑步,最好在老城厢,能更好感知城市纹理气息人文治理。毕竟坐在小车里快速通行,望出去不过浮光掠影。

遗憾的是,国内大部分城市多不具有叫人过目不忘的面貌。从南到北的新城规划,往往以汽车为先、攀比的是街宽楼耸、整齐划一。人的诉求,让位于场面与效率,杂乱无章不便管理的城市物什,都被塞进各种“盒子”。这样一来,城市看着现代整洁,实质成了潮汐城区和水泥丛林。

相比之下,欧洲城市和街区保留传统风貌。城市核心是教堂或市政厅,前面的广场,被用作集会和意见场所,以广场为核心,街道多呈网状散开,窄而细密。纵是壮阔如香榭丽舍大街,也会有大片林荫绿地疏导,人性如梭。因而街面上坐商行贾的传统,可保留至今:巴黎左岸有印象派永恒的人像和光影;巴萨天马行空的建筑,散发出加泰罗尼亚不羁灵感;地中海沿岸财富的密码,隐藏于威尼斯水上阡陌;中世纪末放飞的神迹,至今篆刻在佛罗伦萨老城;伦敦摄政街上,有最正的英伦风范;即便是状如棋盘、街道以短而窄著称的曼哈顿,也开始压缩汽车的空间,街面上越来越多出现洋贩夫走卒,给世界资本的经纬线,平添了人性温度。

在完成基本城市化后,少数中国城市的老街区,今日出现了一个可喜势头:年轻人回来了。据说这也是全世界大城市的趋势,因为老城街区离工作地点更近,老建筑提供了城市特殊的基因与记忆,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住所、餐厅、商店,有更人性化的交通设施、小公园和博物馆。为了快速地领略丰富和多样,随时融入城市文明潮流,年轻人可以忍受更高的密度,更嘈杂的环境。或许白天的街道属于老居民和游客,到了晚上,年轻人给这里注入活力。城市褶皱里,往往能滋养出新的生活体验。

尽管如此,城市的复兴者理应致力给年轻人更好的生活。美国规划师卡尔索普和富尔顿说,好的街道应该是步行友好、功能混合、拥有明确的公共场所和合理的住宅类型。说千道万,还是那句“人的尺度”。

人的尺度,是有关街道最重要的特征,它表达了一种对人的简单愿望的满足:它是家门口小楼台阶,而不是四处需要仰视的大楼;它支持个体户或者路边摊,鼓励日常当面的交流;它方便行走到街对面,而不担心高高的栏杆和飞速的车流;它是可以随时停下来走进旁边的小茶馆、商店,或者落座街边长凳与陌生人交谈;它是可以舒适地在林荫下漫步,而不是尴尬地曝露在烈日和雨中;它让人被新世界温情地包裹,而不是被当做一颗钉子装嵌在时代的齿轮中,孤独磨损或淹没。

在几乎所有已经完成增量扩张的发达城市,提倡慢下来,在街区引导增加人与城市、人与人的触点,已经是通识性的发展趋势。

因此,对城市街道的再造更新,实在与过去的增量开发不同。操盘者需要遵循城市原有的生长脉络与人文肌理,通过新的科技、商业手段,集成和提升街道的功能性、承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无论是设计营造的精细度,还是投资治理的长期主义,都是需要坚定树立的理念。

在我有限的观察中,一些案例对我们的城市街道更新,做出了有益探索:比如北京这个曾经自行车王国也重启修复断头路网,给骑行多一个理由。成都用环城绿道为“快耍慢活”的太古里、猛追湾提供巴适和惬意。广州丰盛的城市传统,竟让房地产商也要学着精细对待永庆坊这类老街上的砖瓦草木。上生新所、幸福里等街区众声喧哗,展示了全球城市上海对市井最有诚意的取悦,城市街道还值得更好。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陈哲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

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
分管房地产、大健康、大文旅、生活方式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