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二季度经济学人问卷调查:消费和投资仍是“稳定器” 就业和债务再次测试经济成色

作者:李晓丹 2021-07-14 18:51

疫情之后率先复苏为中国经济的转型以及一系列改革赢得了时间,但是债务问题正在成为企业最关注的问题。PPI上涨是否传导至CPI成为经济学家讨论的热点,这背后则是企业能否获取足够的利润并进行有效投资。在消费端,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和地方债务增加,也给不断回归正常化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带来更多考验。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实习记者 黄楚轩  疫情之后率先复苏为中国经济的转型以及一系列改革赢得了时间,但是债务问题正在成为企业最关注的问题。PPI上涨是否传导至CPI成为经济学家讨论的热点,这背后则是企业能否获取足够的利润并进行有效投资。在消费端,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和地方债务增加,也给不断回归正常化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带来更多考验。

本次调查显示,83%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宏观政策的务实可行的组合应该以财政政策为主,资金向公共服务和科技领域倾斜;对于当前的流动性,40%认为较为宽松,36%认为正合适;目前债务风险最大是地方债务(占比63%),民营企业(22%),国有企业(11%),居民负债(4%);64%的经济学家认为2021年不会出现地方债务的集中曝露,32%认为风险仍在聚集并且会有集中显形的可能;48%的经济学家认为2021年下半年就业压力会进一步加大,民营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最强烈(占比49%)。

经济学人调查由《经济观察报》发起,每季度进行一次。受访者包括投行、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权威经济学家。本期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77份。

再测经济成色

第一组

18.3%,这是2021年一季度GDP增速,高超的增速是由于上一年四季度的超低基数,对于中国经济的猜测和担忧也由此增多,中国经济的成色到底如何?二季度GDP增速被看作是经济的试金石,如果经济在二季度能够保持合理增速,就意味着中国作为疫情之后率先复苏的主要经济体将会有更多空间推动转型升级以及一系列改革。

本次问卷调查显示,各有28%的经济学家认为二季度GDP会处于8%~8.5%以及8.5%~9%这两个区间,也就是说半数以上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会达到8%~9%,但同时也有24%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速在7.5%~8%这一区间。

2021年两会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是6%,这对当前的经济运行来说是留出了相当的空间,为什么8%会成为多数经济学家预期的经济增速?人民大学国发院的季度跟踪预测是:在经济复苏和基数效应的双重作用下,2021年的宏观指标会全面走高,预计上半年实际GDP增速会达到12.3%,全年实际GDP增速会达到8.8%,各季度的增速会从一季度的18.3%到四季度的5.5%,呈现“前高后低”的运行态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认为,二季度GDP增速8%~8.5%,全年GDP8%~9%。

财新智库莫尼塔首席经济学家边泉水表示,经济增长动能是市场判断经济增速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外需保持良好,这说明疫情确实给中国出口带来明显的增幅,也表明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确实在不断提升,这是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比较乐观的方面,但是从内需来看,消费、制造业和基建投资都会有所放缓。

边泉水非常关注制造业投资,他表示,制造业投资的资金90%是自有资金,国际大宗商品上涨带来PPI的快速上涨如果没有办法通过中下游企业传导至CPI,就会造成制造业利润受到挤压,投资动能就会走弱。

“还需要关注基建投资,3万亿元的专项债发下去能不能形成真正的实物量。”边泉水说。

当前有一种担心认为,PPI向CPI传导受阻将会导致下游企业利润受到挤压,特别是众多的中下游企业。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就认为,目前相对较低的CPI数据,既有消费恢复滞后的因素,也有猪肉等食品价格下降的对冲作用,还有处于过度竞争的下游厂商为保市场份额而牺牲利润的影响;由于下游制造业吸收上游的成本压力时间不可能太长,应高度关注下游制造业盈利能力恶化的可能性。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则提出了另外一种可能存在的情况,那就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去产能和去产量的“双去”工作可能持续推进,上游原材料维持供需紧平衡,因此大宗商品价格、中下游原材料成本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高位;同时,本轮价格回升并非由总需求拉动,价格从上游向下游传递不畅,大企业无法通过涨价来传导上游成本。

建行总行金融市场部张涛表示,目前全球CPI是同步上涨的,中国相对来说上涨比较慢,这主要是由于叠加了猪肉价格的下跌周期,CPI的统计权重中猪肉占到了3%~4%,单一价格对于CPI的影响较大,从而掩盖了CPI中其他物价指数的涨幅;但从中国对外出口的价格来看,上涨还是明显的,显示出这一轮上游价格向下游价格传导并不慢。

张涛认为,价格传导机制是否受阻需要实地调研后,方能做出相对客观的判断。

本次调查显示,72%的经济学家认为二季度CPI同比在1%~1.5%这一区间,58%认为影响CPI的最大因素是猪肉价格;72%二季度PPI在8%~9%,32%认为全年PPI在5%~6%这一区间,另有32%认为在6%~7%。

货币微调 财政托底

第二组

7月9日,货币政策出现了一次超预期调整,央行宣布今年首次全面降准,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次降准引起了对中国货币政策走向的关注,降准恰巧是在美联储频频释放收紧流动性信号之时。

本次问卷调查显示,54%的经济学家认为2021年会出现降准,同时88%认为年内不会加息。对于当前的流动性,40%认为较为宽松,36%认为正合适,只有24%认为偏紧。对比一季度此选项的调查结果,认为流动性偏紧的占比是15%。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近期中美货币政策的短期背离并不意味着政策基调的背道而驰,根本上是中美对全球新供给冲击的不同应对,中国的压力短期集中于增长侧,而美国的压力短期集中于通胀侧,这就带来了中美货币当局在相机抉择上的短期背离。

程实进一步解释,当前中国经济“滞”的紧迫性相对更高,美国经济“胀”的普遍性相对更强:一方面,从经济增长角度看,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美国经济复苏短期强势则有望延续;此外,从复苏驱动力看,消费是美国经济上半年复苏的核心动力,内生增长模式的修复降低了美国经济的下行风险,而中国经济上半年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房地产投资和出口的超预期表现,这两股动能都将在下半年减弱,中国经济增长需要谋求动力转换。

本次调查显示,52%的经济学家认为2021年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将保持现有力度,48%在认为会进一步收紧。今年上半年,各地陆续实施房地产调控政策,64%的经济学家认为局部调控效果明显,但仍有24%的经济学家支持房价上涨问题持续存在。

在本次的问卷调查中,关于“美联储如果收紧货币,中国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汇率应该保持定力(占比44%),同时货币政策需要相应调整(37%),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15%)。

进一步来看,当前货币政策重点:稳增长还是首位(占比43%),防风险和调结构(各占19%),抑泡沫(12%),去杠杆(7%)。对比上一季度,稳增长的占比为29%,防风险为19%。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中国下半年和明年面临两大“灰犀牛”事件,一个是海外供给产能的恢复对中国外资外贸繁荣的冲击,另一个则是区域经济分化产生的地区金融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也提醒,2021年下半年货币政策操作应该更加审慎,虑到美国仍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过快的货币政策正常化意味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再度快速升值,同时为了避免地方债务出现大面积违约,长期利率应保持在较低水平。

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表示,如果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的角度来看,降准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在今年上半年财政政策明显收紧,而经济增长动能又有所减弱的背景下,有必要通过更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相比放松财政政策和限产政策,放松货币政策更加容易。

本次调查显示,“双循环”之下,83%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宏观政策的务实可行的一个组合应该以财政政策为主,资金向公共服务和科技领域倾斜。

就业和债务压力

第三组

如果2021年的经济走势“前高后底”,那么下半年经济的就业和债务问题将再次成为关注重点。

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就表示,下半年要时刻关注债务问题,首先是政府的高债务,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全球都启动了财政刺激计划来提振经济,使得政府杠杆率大幅跳升,这也使得各国央行不得不考虑财政的可持续性,同时将利率维持在低位,2020年政府部门杠杆率从2019年末的38.5%增长至45.6%,如果通胀超预期走高,主要经济体将面临巨大的尾部风险。

本次调查显示,目前债务风险最大是地方债务(占比63%),民营企业(22%),国有企业(11%),居民负债(4%);64%的经济学家认为2021年不会出现地方债务的集中曝露,32%认为风险仍在聚集并且会有集中显形的可能。房地产市场的债务问题从去年四季度就引起了行业的关注:52%的经济学家认为房地产企业将会进入新一轮的债务重组,39%认为债务问题基本平稳,暂无大的风险,5%认为会有所好转。

此外,在2021年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中,外部影响包括金融、外贸服务等(占比31%),全球疫情反复(28%),债务风险(27%)排在前三位。

2020年,硕士研究生扩招18.9万人,这对缓解疫情之下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彦斌表示,经济增长的底线就是保就业,目前就业情况整体平稳,但是年轻人的就业压力今年会有所增加,有一些是季节性因素,此外还有就是去年的保就业政策退出了,去年硕士和博士招生都增加名额了,今年研究生入学率要回到正常水平,应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要格外关注了。

本次调查显示,48%的经济学家认为2021年下半年就业压力会进一步加大,36%表示不会,16%尚无法判断。应对就业结构变化,应该做好的准备包括:促进职业流动(26%),加强入岗后的职业培训(24%),完善相关社会保障(20%),就业扶持充分考虑区域特点(19%),就业与城镇化进程相配合(11%)。对于企业而言,高端人才的竞争也在更为激烈,民营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最强烈(49%)。

除了债务和就业问题,2021年经济还需要为应对全球金融波动做好准备。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应该规范跨境投资和资本流动,稳步推进对外开放,货币政策要做充足的准备。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唐建伟也表示,在保持合理流动性的同时,要加强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引导。

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提醒,经济增速放缓与政策边际收紧会让多种风险曝露,财政政策要充分考虑可持续问题。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对货币政策的建议是,在保持汇率灵活性的同时,加快改革和开放。

本调查显示,2021年国企改革的重点是混改(占比35%)和三项制度改革(30%)。国企三项制度改革是指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是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备条件之一。

同时,需求侧改革的重点则是:增加居民收入(占比39%),刺激消费、投资需求(27%),促进就业(21%),推动科技创新(11%),反垄断、防止过快扩张(2%)。

2021年二季度经济学人问卷调查名单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