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天合CEO胥昕:数据管理需求比想象中更“下沉” | 中国数度笔记

作者:高若瀛 2021-07-22 17:31

当前,全球正在进入数字经济时代。IDC预测,2025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175ZB,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31.8%,而数据中心存储量占比将超过70%。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高若瀛 中国腹地的一个县级牦牛牧场,有数字化管理的需求么?

一个县级医院数字化转型的真实情景又是什么?

答案可能超出想象。

在青海泽库县的一个牧场,每头牦牛都被装上了传感器,除了要监测它们的日常活动,当牦牛变成商品后,还要据此溯源。

位于四川大巴山深处的平昌县江口医疗集团,正向统一的智慧化数字平台演进,将医院管理、医疗、科研等系统对接到数字平台上。

事实上,这样一个区县级人民医院,从挂号、病房管理、药房管理、放射科等一系列需要数字化管理的项目以及由此产生的多元数据,并不比一线大医院更简单。

在中国2800多个区县,这样等级的医院多达2万多家。

这些真正意义上的下沉市场,因管理需求提升而寻求数字化转型的动力真实而迫切,但他们仍必须面对现实的需求分层,第一步要先解决数据的存储与可用,往往整个转型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这些有意思的观察,都是胥昕长年跑市场得出的结论。他是国内独立软件定义存储供应商星辰天合(XSKY)的CEO。

所谓软件定义存储(SDS)即一种数据存储方式。相对于传统物理存储,软件定存储下所有存储的相关控制工作都分布在外部软件中。

之所以观察跨度如此之大,与XSKY上至大型中央企业级客户、下至区县小牧场都涉猎有关。因此,胥昕更愿意强调XSKY作为数据底座的价值。

这位90后CEO出身系统架构师,此前在大型互联网公司一线做过运维,之后从中国首家OpenStack云计算创业公司CTO的职位转身,创办了XSKY。

尽管面容看起来依旧年轻,但在XSKY最新一代产品V5发布会现场,首次接受媒体专访的胥昕已是花白头发。

但他仍语速飞快,对中国数据存储行业的发展乐观、充满信心。

当前,全球正在进入数字经济时代。IDC预测,2025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175ZB,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31.8%,而数据中心存储量占比将超过70%。与此同时,软件定义存储市场也超预期发展,整体市场规模将超千亿。

胥昕说,存储是核心生产系统,不仅仅是“可用”,还要在关键业务可用,同时实现场景一体化交付、数据自由流动。在他看来,尽管这个领域长年被国外巨头占据领先地位,但中国基于场景的产品创新路径,正逐渐走出中国特色的存储发展道路。

对话:

经济观察报:你观察到来自三四线中小企业客户的数字化转型需求是什么?   

胥昕:中国市场其实非常纵深,三四线城市包括一个区,中国有2800多个区县,财政局的话就有2800个财政局。一个区县有多个二甲医院,实际上中国有将近两万家二甲医院。

这个数据其实跟人口紧密结合,人们在哪看病,哪个医院产生的数据就会多。我们人口的分散的是非常有层次的,县、区、市里都有大量人口,下沉市场的数据是客观存在的。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这些下沉市场客户的数字化转型动力,一点不比头部客户低。

中国医院特别厉害,比如一个县的人民医院,全科室,挂号科、病房管理系统、药房管理系统、放射科等一应俱全。在这个过程中,它的数据多元化和来源也是一致的。但事实上,它的转型不可能是高大上、一蹴而就的,不是一上来就全套云。

经济观察报:能否谈谈具体的做法

胥昕:再来看个畜牧业的例子,但其实和交通业、其它行业是一样的。

首先,国家在推行数字化,这是必然趋势。第二,中国的食品行业安全,离不开数据存储,很重要的一点是法规遵从,国家规定相关的数据要存30年,这是硬性需求,这是数据保存的颗粒度和合规性的要求。

以牦牛为例,首先要溯源。每头牦牛不管最终变成肉制品还是毛发制品,都需要可溯源。第二是对动物疫情的防护。比如猪瘟,一传传一片,怎样知道哪几猪密切接触过,怎么隔离才能缩小规模等。实际上,这都是农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要求。

这是一家位于青海省泽库县的牦牛牧场。问题来了,不可能在牧场里密密麻麻地建5G基站,再把这些数据放到公有云上。

现实的做法一定是建立边缘数据中心,可能就是一个小房子,可能还会停电。但传感器可以传到5米之内的边缘数据中心。通过一些数据滞留的手段,比如每4小时向核心数据中心传输一次数据。即使这个过程中断了,也没有关系,因为有4个小时的窗口,断电续传。接下来可能在西宁进行数据分析,但不可能全存在西宁,因为机房不够大。最后再把过去5年的数据归档到如腾讯云、阿里云、华为云等公有云上。

客户的诉求就一句话:让所有牧场颗粒度非常细的可视、可管。

客户要知道牛在哪,走了多少步,今天有没有去溜圈,不溜圈是为什么,密接者是谁。可管就是可以管控这些东西。放在牛身上其实就是个项圈。但背后的技术实现,涉及非常专业的数据的“汇、存、管、用”问题。

经济观察报:面对这些下沉市场独立厂商有哪些价值?

胥昕:我们观察到,这些下沉市场的转型,其实是需要分层次去创新的。

首先,要创新数据存储的过程,然后再创新数据的利用和分析过程。

从这个角度看,专业独立厂商对下沉市场的客户来说更有价值。我们不是上全套,计算、存储、网络都要上,我们只做存储。

在下沉市场,独立存储厂商的价值还要很重要的一点。因为IT大市场是分散的,一个医院可能用的是英特尔的CPU,下个医院可能用的是华为的CPU,还有的医院可能英特尔、华为都有。这个过程中如何找到独立、可复制的存储厂商产品就比较重要了。

此外,下沉市场最缺乏的是数据人才。比如青海省泽库县的牧场,每头牦牛戴的传感器,需要去监测很多事情,但不能指望泽库县有很多数字化的技术人员。他们需要的是高度产品化、不需要人为干预的产品,就像Windows、Office一样,装上去就会自动稳定地运行。这也是我们把数据存储可做大做小的一个原因。

我们在IT行业有两种服务模式,一是派100人过去做很久的项目,从大屏监控、数据模型到存储,很多都是定制开发。第二是产品,我相信如果要服务中国2800个区县,用做项目的方式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也是大厂和我们创新型企业的区别,我们聚焦产品。

经济观察报:当前中国存储产品跟国外相比是什么样的状况?   

胥昕:其实,国外厂商都是历史悠久的专业性厂商,他们在基础能力、基础介质的创新甚至基础的算法,如在线压缩算法、去重算法,都是领先的。

但今天,为什么中国的存储行业能发展得这么快,是因为我们有应用推动的抓手。

美国式创新是在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里先做出来,再看哪里能用。而我们是有针对性地创新发展,产品更场景化。国产存储逐渐比国际化存储更有场景性,更具最佳实践、可落地、可复制性。

其次,数据存储本质上是基础科学,软件定义的核心是算法和数学问题。

举个例子,美国一些大型科技企业会每年都会给学术界提10个数学题,这些数学题在数据中心里是一个算法问题,但企业不会透露算法的商业用途。,类似这样的校产研合作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随着中国高校能力不断增强,基础科研能力持续提升,国内产学研沟通也应该更加通畅。我们也在努力弥补一些基础科学领域校企合作的空白。

今年5月份,我们与西南交通大学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共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实训基地和高性能数据存储技术联合创新中心。通过启动“XSKY拔尖班计划”“XSKY专项研发项目”、共建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共建数据存储专业等校企合作项目,为国内大数据发展培养数据存储领域的顶尖人才。

第三,中国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比如,今天我们的法院是非常电子化的。以前卷宗都放在一个恒温恒湿的大保险柜里,卷宗可能会丢失,也不能搜索。今天的卷宗都是电子化系统,远程审判都可以做到。

今天,中国任何一个客户,如果要购买国际化的存储,只能买到全球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因为只有全球80%客户有同样需求,很多外国厂商才会去做。然而,中国市场已经越来越走出了自己的生态环境和应用场景。中国的发展太快了,应用的创新在不断加速,我们才有了换道超车的机会。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高若瀛经济观察报编辑

管理与创新案例研究院编辑
文学学士、传播学硕士。以调查报道见长,重点关注教育领域,关注公司价值及变动背后的故事。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