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GDP目标增长5.5%左右怎么看、怎么办?

作者:田进 2022-03-05 16:58

为何设定这一目标?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了两方面原因,一是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二是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考虑到今年将要召开的重要会议,保持合理的增速对于稳就业、保民生和防风险的价值不言而喻。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田进 宋笛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给2022年的经济增长定下系列目标。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提出,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今年中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2022年1月1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便曾提出“当前经济运行处于爬坡过坎的关口”。

如何看待5.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全年经济将呈现怎样的走势,为完成这样的目标哪些举措又可能被推出?针对上述问题,经济观察网采访了多位专家对此进行解读。

为什么定5.5%左右

在此前,多位经济学家和相关研究机构普遍预计了GDP的目标增速,范围大致在5%-5.5%之间,中国社科院2021年12月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2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预计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5.3%左右。1月11日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指预计2022年中国经济将增长5.1%。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5.5%目标落在了这个范围的上限,部分超过此前预期。

“对于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此前很多人的预期比较看空——IMF年1月份预计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是4.8%;国内外一些经济学家也预测,在去年四季度4.0%的GDP增速下,2022年达到4.8%的增速并不容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对经济观察网表示。

从这个角度来看,2022年对于GDP增长还是有一定要求。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的“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

为何设定这一目标?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了两方面原因,一是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二是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考虑到今年将要召开的重要会议,保持合理的增速对于稳就业、保民生和防风险的价值不言而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在过去两年GDP平均增长5.1%的基础上,2022年5.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还是比较积极的,同时也考虑了一些困难和冲击。总体来看,目标之下,要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能以及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率表达的很明确、很清楚。”

张燕生表示,2021年中国GDP总量超114万亿元、人均GDP超1.25万美元,在这样的大体量下,设置5.5%左右的GDP增速是一个比较好的目标。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字当头、稳中有进就已经非常清楚的说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把经济保持在5.5%左右的合理区间没有问题。政府工作报告出来以后,国际国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会有一个非常正面的效果。

怎么达成5.5%

从多方观点来看,2022年5.5%的GDP增速可以实现。

在3月5日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表示,尽管今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较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也不少,但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实现全年目标任务。今年5.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张立群表示:“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来看,中国经济还有更大的潜力可以释放出来。但增速目标同时对今年国内形势、挑战以及一些不确定性也有比较充分的考虑,这也是坚持了底线思维原则。我认为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应该不会低于6%,5.5%左右的GDP增速既有利于鼓舞各方面信心,有效的改变预期转弱的压力,同时也比较稳妥、比较可行。”

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表示:“从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空间来看,实现5.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问题不大。”

但这个目标也不算低,正如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的“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经济增长,扩大内需是关键。张立群表示:“2022年中国经济将呈平稳开局、逐步回暖的基本态势。经济增长走势将主要与扩内需效果有关。扩内需方面,关键着力点还是在扩大投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这样企业订单才能有效增加、企业的开工率能够回暖,从而对就业带来积极的拉动,最终对消费形成重要支撑。”

从目前的情况看,消费扩大需要时间,而且需要的政策可能更为长期和复杂;外贸则面临疫情和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要达成5.5%的增长,最有力、最实际的方式还是扩大有效投资,而按照此前的经验,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政府最有效率的措施还是基建投资,从这个角度,基建投资2022年一定是要发力的——一些研究者根据5.5%的增速目标推导基建投资的增速需要达到6%。

但另一方面基建投资增速在最近几年呈现了不断下滑的趋势,2021年更是达到了0.2%,对于经济的提振微乎其微;此外,在结构上也从传统的“铁公机”为主向市政、水利变化。

一位地方财政人士描述了目前基建投资的两方面困难,一方面是有没有项目;第二是,即使政策有空间,地方政府对于基建和其债务还是很谨慎的。更深层次的还有对地方土地出让收入下滑、地方债监管严格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

所以,基础设施投资要在今年发挥作用,基础设施投资要“适度超前”,可能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田进经济观察报记者

大国资新闻部记者
关注宏观经济以及人社部相关产业政策。擅长细节深度写作。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