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规级“芯荒”将延宕至2023年 汽车产业上下游寻求国产自给

作者:钱玉娟 2022-06-28 18:34

汽车产业不仅仅在下半年“缺芯”,这一难题甚至会延宕至2023年。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钱玉娟

看到今年以来,智能手机等消费类电子市场需求下滑,引致芯片厂商都在巨幅砍单,广汽资本总经理袁锋一度猜想,“芯片产能是不是可以切给汽车?”然而,答案是否定的。

在6月26日的南沙国际集成电路产业论坛上,袁锋道出了当前的产业现实:想要解决芯片供应,不是一个短期的事。在他看来,汽车产业不仅仅在下半年“缺芯”,这一难题甚至会延宕至2023年。

蝴蝶效应

自2020年以来,“缺芯”成为全球“智造”产业的一个表象,分析其背后根本原因,清华大学教授、国家“01”专项总师魏少军认为,“全球供应链被人为打破,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造成了结构性紊乱。”即便今年以来芯片供应稍有缓解,但结构性短缺问题仍长期存在。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给出了一组数据,2022年1-6月,受芯片短缺及疫情影响,广汽减产12.6万辆车,产值损失202亿元。

不只是广汽产能遭重创,作为芯片厂商与汽车厂商之间的桥梁,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陈玉东预估,全国各大车企加起来的产能损失远超百万辆,“那就是数千亿产值没了。”

在接受包括经济观察网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陈玉东表达着对“缺芯”的无奈,由于一家半导体供应商的功率芯片断供,“直接拖了一半产量”。

为缓解芯片供应短缺的问题,陈玉东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成了那个“追”着芯片厂商跑的人,“我来这里的主要目的是追芯片”,这是他首次来到南沙,尽管要找的芯片厂商不在论坛现场,但结识更多芯片企业家后,他希望“能给我们按时供货”。

陈玉东以博世生产的一个控制器为例,有235颗芯片,分为64类,来自15家供应商,“少任何一颗都搭不起来控制器。”在他看来,一颗芯片多说不过10块钱人民币,但却最终控制了数十万价格级别的车辆出厂、销售。

依据MIC预测数据显示,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将在2022年达到6065亿美元,而车规级半导体的市场规模只有500亿美元。陈玉东认为,车规级芯片紧缺带来的蝴蝶效应不可小觑,尤其对我国汽车产值的负向影响,“放大系数是上万倍的”。

国产化提速

对于二季度芯片短缺的具体规模,曾庆洪给出了一个数字,3.3万片,他还透露,目前主要缺的是控制类芯片、驱动类芯片还有集成电路类芯片。

显然,汽车产业缺的并不是14nm、7nm、5nm等先进制程工艺的芯片,在袁锋看来,目前更为紧缺的是“成熟制程类”的车规级芯片产品。

伴随汽车智能化、网连化的需求,一辆车从过去需求200-300颗芯片,转变为1000-2000颗芯片的需求。“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汽车制造国,但芯片自给率非常低。”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下文简称:粤芯)副总裁赵斌给出了一组数据,中国半导体行业需求约35%,而国产自给率仅有7%,“差距很大。”

为解决缺芯问题,作为资源代工厂的粤芯,不单单参与芯片生产环节,它还与广汽合作搭建起了汽车协同培育平台、国产车载芯片智造协同培育平台以及车载芯片制造测试认证系统,“目的就是为了更好促进车载芯片替代,根据需求定义未来的芯片创新。”

记者注意到,陈玉东、曾庆洪等中国汽车产业上下游,早已达成共识,加速推进自主可控的车规级芯片的开发布局。而在过去一年里,包括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组建团队展开芯片自研,还有吉利等传统造车巨头通过投资芯片公司,加紧开发自身所需用的芯片。

需要注意的是,车规级芯片在迈步国产化进程中,虽然在工艺制程上的要求不及消费类电子芯片那样高,但这类芯片产品对良率要求高,尤其是车载核心、安全控制类芯片更要零缺陷。

除此之外,国产半导体厂商在车规级芯片领域方面,还要在产品性能、价格等多方面,缩小与恩智浦、英飞凌等跨国大厂间存在的差距。陈玉东近来也在努力游说一些跨国半导体厂商,加大力度在中国做车规级芯片。在他看来,初创企业与大厂专注于中国市场的车规级芯片封装业务,未来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钱玉娟经济观察报记者

TMT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并报道TMT领域的重大事件,时刻保持新闻敏感,发现前沿趋势。擅长企业模式、人物专访及行业深度报道。
重要新闻线索可联系qianyujuan@eeo.com.cn
微信号:EstherQ138279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