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地方财政局长的一季度:收入迎来开门红,支出压力仍大

作者:杜涛 2024-04-04 10:19

4月3日,一位地级市预算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正增长,税收和非税收入均有所增长,但土地收入下滑的趋势尚未停止。”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杜涛 4月1日,结束了一天五个会议的李然,终于回到办公室处理文件。这些会议的议题包括当地机构改革、营商环境改善等。此外,他还需列席当地的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议。

李然表示:“很多会议虽与财政关系不大,但都强调了财政的保障功能,因此财政部门成为各会议或小组的成员之一。”虽然,李然所在地的第一季度税收收入增幅接近两位数,实现了开门红,然而支出压力依然巨大。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1—2月数据,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44585亿元,同比下降2.3%。扣除去年同期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抬高基数以及去年年中出台的部分减税政策翘尾减收等特殊因素后,可比增长约为2.5%。

李然说:“收入增长表明经济保持复苏态势。但财政支出紧张的状况未有改变。资金下来后,地方政府会统筹使用,按支出的优先顺序安排,优先度最高的是‘三保’(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

他透露,尽管一季度取得了开门红,但需要支出的项目繁多,资金远远不够。最糟糕的月份,支出缺口达到了50%;即使在最好的时期,缺口也在15%以上。

4月3日,一位地级市预算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正增长,税收和非税收入均有所增长,但土地收入下滑的趋势尚未停止。”2020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84142亿元,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降至57996亿元。三年间,绝对量减少了3.1万亿元。

李然的工作

李然工作内容之一是阅读大量的资金申请报告,并根据报告判断支出是否必要,再向政府主管领导提交意见。李然每年审阅上千份申请批款文件。

地方政府各部门的资金需求以这样的模式运转:业务部门先将申请报告递交至地方财政部门的预算部门,再由财政局领导审批。之后,根据额度,由地方政府分管领导或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只有一定额度以上的资金需求,才会由政府常务会议决定,但为严控开支,有的地区由政府常务会议拍板的资金支出门槛已经不断走低。

当地每年支出预算约为40亿元,仅靠本级税收收入并不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能覆盖“三保”类支出,因此需要大量转移支付和项目资金。该地区每月支出超过3亿元,本级收入在1亿元至2.5亿元之间,而且“三保”还在提质、扩围、提标,给地方财政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由于收入紧张,李然在资金支出时需要更多盘算。他告诉记者:“有时支出压力很大时,公务卡的支付资金会延迟一个月支付。这期间,只能让公务员先自行垫付。”财政支出紧张给一些预算单位造成了错觉,认为即使资金已列入预算,若不主动联系分管政府领导和财政领导,资金到位的可能性也存在不确定性。

在李然看来,目前狭义的“三保”尚能保障,即保工资、运转、养老社保等。但广义的“三保”压力巨大,如特困群众、公益岗位、高龄津贴等。此外,民办教师、农村放映员、水利工的工资也需要保障。

以农村公益岗为例,每年其所在地方要为农村公益岗支出数千万元的资金,且还在连年增长。李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农村公益岗位要求每人每天工作两小时,每小时收入不低于19元,一天38元,一个月不低于22天,即836元,一年一人就是1万元。700个行政村,每年每村增加5个岗位,总计需要3500万元。

农村公益岗,是指以满足社区及居民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管理和服务岗位。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困难人员或特殊群体,并从就业专项资金中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

李然表示:“这个岗位只进不出,人员每年都在增加。算上以前的存量,支出已经超过亿元。当前财政收入紧张,无奈之下,每年都要悄悄减少一些存量支出。”

李然认为,当前财政压力有财政收入紧张的原因,也有上级部门不断发文,要求财政保障各部门的资金,确保政策资金落实到位的原因。在他看来,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地方财政的支出压力,或者改变了地方的支出优先序列。

一位东部县级市财政人员表示:“以前城建项目依靠城投融资,现在城投难以融到资金,相当于间接增加了预算资金的支出压力。此外,前几年企业的奖补资金也一直未支付。”

如何开源

上述东部县级市财政人员告诉记者:“与2023年相比,今年更强调开源节流。节流方面主要是减少项目支出和政府投资,该减少的投资都已减少,甚至有些政府投资项目涉及民生和教育,只能压减投资额度,降低投资质量。在收入方面,融资现在较为困难,非税收入也不容易增长,国有资产和资源处置减少,最有效的增量手段仍是专项债。”

除了参加会议和办公室处理资金事宜,李然还需与当地融资平台和金融机构会面,并拜访上级财政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

他回忆道:“以前的财政局长每天工作半天即可,那是因为当时财政收入的形势良好,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收支。”目前,他最担忧的仍是收入问题。虽然收入增幅良好,但远远不足以满足需求。“有了收入,支出才能落实;没有收入,支出就无法保障。”李然说。

在关注本地区收支的同时,李然也关注同行的情况。他说:“当前一些地区财政收入数据尚可,但更应关注财政收入质量。例如,某些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较大,但是税收占比却不到60%。”

一般公共预算包括税收和非税收入两部分。税收占比越高,表明当地财政收入质量越高,经济状况越好。

李然解释说:“非税收入包括罚没和处置国有资产和资源类收入。目前,对地方政府而言,不应该依赖企业的罚没收入,而是应该鼓励企业加快发展,形成健康良性的税源。公共资产和资源主要用于支持融资平台,可处置的资源已经不多。”

但是,他又强调,对于上述列举的某地区而言,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必须得到保障。一旦增幅出现下滑,不仅会面临债务率的问题,同时还会引发一系列与考核指标相关的问题。

李然非常羡慕那些由省级财政部门托管的贫困和困难县市区,因为这些地区的“三保”支出得到了省级财政的保障,财政压力相对较小。“当然,若是财政压力小,像以前那样财政宽松,或许就轮不到我来当局长了。”李然坦言。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然系化名)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杜涛经济观察报部门主任

财税与环保新闻部主任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财政、货币政策领域。主要关注财税、金融、审计、环保、PPP、大工业等相关方向。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