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作者:经观金融 2024-12-23 19:17
12月16日,A股多只股票指数调整了成份股构成,涉及沪、深、北三家证券交易所。
其中,沪深300指数此次调样更换16只样本,从行业分布来看,此次调仓后,指数中通信服务、可选消费、原材料行业样本权重有所上升。调样后的沪深300指数占沪深市场总市值比达53.20%,指数样本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占沪深市场比达81.63%。
对此,中证指数公司表示,本次样本调整后,指数样本更好反映资本市场结构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趋势,工业、信息技术、通信服务等行业样本数量有所上升,指数代表性进一步增强。
与此同时,随着资本市场波动加剧和政策支持,沪深300指数的投资价值越发凸显,并展现出十分强劲的吸金能力。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6日,今年以来沪深300指数相关基金净流入总额超7900亿元。
包括中银基金在内的多家公募机构也积极布局沪深300相关产品,以此丰富指数基金产品线,给投资者提供较低成本的投资工具,力求获得与A股市场表现相符的回报。
聚焦核心资产 凸显投资价值
事实上,沪深300指数作为衡量中国A股市场整体表现的重要工具,已成为众多投资者的选择。该指数涵盖了沪深两市市值最大、流动性最强的300只股票,代表了中国经济各主要行业的龙头企业,因此被广泛认为是一个较为可靠的市场风向标。
根据公开资料,沪深300指数自2005年发布以来,虽历经多次市场波动和调整,但依然从长、短期等多维度表现出了较为稳健的业绩回报。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6日,自沪深300指数基日(2004年12月31日)至今,该指数累计涨幅289.63%,历史年化收益率为7.29%,分别高于同期上证指数165.86%的累计涨幅和同期5.17%的历史年化收益率。
虽然今年以来经历一波上涨行情,但当前沪深300指数的估值或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16日,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PE)为12.72倍,市净率(PB)为1.36倍,股息率为2.97%。
Wind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沪深300指数近12个月股息率整体保持在2%以上,尤其2022年以来,股息率持续上行。截止2024年11月末,沪深300指数近12个月股息率3.01%。
上述多重优势,源于沪深300指数的市场定位是来自300只优质股票组成的核心资产包。
具体来看,沪深300指数是A股市场成熟行业蓝筹公司的代表,选取沪深交易所中公司治理结构较为完善、财务稳健的300只A股作为样本,反映中国股市的整体表现。经成交额等条件筛选后,按照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由高到低排序,选取前300名纳入指数。
沪深300指数对中证一级行业、二级行业及三级行业的覆盖度分别为100%、91%和64%,行业权重偏向非银金融、银行、食品饮料等,虽然新兴产业占比较少,但在经济增长承压时,这一指数的权重行业稳定性更好。
正在发行的中银沪深300指数基金作为一款场外指数基金,凭借低费率和高透明度的优势,为投资者提供了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投资体验。该基金的管理费率仅为0.15%,托管费率仅为0.05%,持有满7天不收取赎回费,进一步降低了投资者的交易成本,使得投资者能够更大程度地享受资本增值的回报。
双投资老将加持 团队经验丰富
作为指数基金领域的重要新产品,中银沪深300指数基金拟由两位资深基金经理共同管理。
其中,拟任基金经理赵建忠为金融学硕士,具有18年的证券从业经验和近10年的基金管理经验,具有证券、基金、期货、黄金交易从业资格,投资框架完善,对大类资产配置变化趋势敏锐。多年从业经验的累积,让赵建忠在指数及ETF产品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使得他能够准确捕捉市场变化和资产配置趋势机会,优化基金投资组合,力求为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健的回报。
与赵建忠共同管理中银沪深300指数基金的基金经理赵志华亦是一位公募老将。公开资料显示,赵志华是金融工程博士。具有19年证券从业经验、15年基金投资管理经验以及9年公募基金管理经验。赵志华于2009年开始量化实盘投资,是国内较早一批从事量化实盘投资的基金经理,历经不同市场,穿越周期。
中银基金量化投研团队早在2009年已组建,目前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无论是在指数基金的被动管理,还是在指数增强型产品的主动优化,均展现了其强大的投资能力。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在少数极端市场情况下,基金投资存在损失全部本金的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指数基金所跟踪的标的指数过往表现也不预示指数基金的未来表现,请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前,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并按照销售机构的要求完成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风险之间的匹配检验。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