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工程师与七徒弟

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1-07-02 23:26

因为测量工作确实比较辛苦且全国各地的跑,基本两个项目的间隙才有长时间休息,这导致测绘团队人员流动每年超过10%,而这也是建筑行业的共性。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田进 施工未动,测绘先行。

这是测绘行业流传最广的一句话,也是徐士月32年测绘工作的缩影,更是他的大学生徒弟从学校跨入施工项目后最直观的感受。

所谓测绘,以修路为例,必须要有基本的地形图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路线规划设计、报建。地形图还发挥着定下施工的基准点(依照基准点算出施工的填方和挖方量)等功能。而这个地形图就需要由徐士月这样的测绘人员率先进入现场测量后制作出来。

20岁刚入行时,徐士月只是一个拥有高中毕业文凭的中交集团普通测量员,此后历任测量主管、测量工程师、项目副总工。因知识储备缺乏,他通过自学以及武汉大学的在职本科学习,陆续获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等,2019年,徐士月入选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功勋工匠”名录。

6月18日早上8点记者见到徐士月时,他着一身标准的测量人穿搭——老旧的灰色登山鞋、黑色牛仔裤以及白衬衫配反光安全服,正准备乘负责接送的中巴车从施工后方前往太湖隧道测绘现场。他的七位徒弟跟随其后,他们中的多数近两年才从理工科学校毕业,然而古铜色皮肤均已成为他们的标配,看谁晒的更黑已成为他们之间的一个玩笑梗。

太湖隧道作为目前全国最长的湖底隧道,全长10.79公里。徐士月已记不清这是自己负责的第几个项目。2014年9月,他开始参与青岛地铁13号线建设,2017年10月又被派遣协助贵州荔榕高速公路项目。因丰富的测绘经验,2018年3月开始担任太湖隧道项目副总工程师。

辛苦之外,高流动性也成为行业特性。徐士月介绍,测绘人永远在跟着项目走,太湖隧道已算时间较长的项目,测量团队基本两三年就换一个地方。因为测量工作确实比较辛苦且全国各地的跑,基本两个项目的间隙才有长时间休息,这导致测绘团队人员流动每年超过10%,而这也是建筑行业的共性。

种种因素之下,测绘类人才尤其是高技术、全面型人才一直供不应求。2016年,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便提出,测绘地理信息人才技能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高技能人才缺乏,市县级测绘地理信息人才队伍薄弱。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壮大人才规模等。近五年,吉林、浙江、广西等多地也陆续出台地方性法规,提出促进和支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今年10月,太湖隧道将完工,徐士月将熟练地奔赴下一个项目。而他的七位徒弟,也将告别熟悉的测量现场以及师傅,开启毕业后第二个工地之旅。

老师傅与新徒弟

拥有32年测绘经验的徐士月仍在感觉着新徒弟们的冲击。

近几年,国内测绘开始从传统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转变,测绘设备也随之不断更新。其中遥感技术作为最新技术之一,相比传统一个一个点位的测量,遥感无人机可以同时多个点位的把完整表面地形测绘出来并形成三维立体画面。

2018年,因太湖隧道项目的工程体量比较大,徐士月的测绘团队开始选用遥感无人机技术进行测绘。“一开始我们只能进行简单的操作,数据转换时也面临很多困难,技术应用得比较慢。年中遥感专业刚毕业的李勇来了,他在操作方面确实很厉害,在后台能将现场实际场景与设计方案结合在一起,从而快速的去指导现场施工,一个毕业生就能做到这样确实超乎了我们的意料。于是变成了我跟他学技术,他跟我学经验”,徐士月介绍。

熟练运用后,数据也显示着遥感技术的作用——2020年一次20公里长的高速公路前期测绘,徐士月带领测绘团队利用遥感无人机,两天就能绘制出完整地形图,而利用传统方法,需要在林子里穿行一个个布点测量,时间上至少需要一周。

这样的技术冲击与学习在徐士月身上发生过太多次。近些年,每一个项目,徐士月都会带十个左右的大学生徒弟,而他们常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技术冲击。

“我进入这行还是在80年代,当时是高中学历,起点很低,后来只能在每天工作结束后熬夜学习才最终掌握很多技能。印象深刻的是在2000年左右,工程测量由手算转变为电算。因为没有基础知识,刚接触电算测量的时候,我连软件都打不开,做出来的东西经常需要返工。那时没办法,只能在晚上带着电算测量的教材到公司机房,对照教材说明一遍遍地模仿操作”,徐士月表示。

在52岁的年纪,徐士月仍认为不持续学习就可能会被淘汰。新人的观念也在冲击着徐士月的经验做法。他说:“徒弟们的基础确实比我想象的要好,他们在大学里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但从学校到现场过渡时,仍可能面临不适应,所以对他们批评指导比较多,基本上这些小孩都很怕我。”

谈及此,他的学生李贺笑着补充道:“基本每个人都挨徐师傅骂过,而我算是其中被骂的最多的那个。很多挨骂的故事已成为笑谈。干测量的说话都比较直接,也都是就技术操作争论。”

李贺说,新人刚开始很多东西就是不太理解,不相信行业经验。“比如一个桥梁的测量,桥下的支架做好后在上面放置一个混凝土箱梁,然后我们就被要求对支架沉降等数据连续观测两周。也是因为刚进入项目,几个人就心里嘀咕认为没有必要,不理解为何要如此重复测量。到后来,多次的数据汇总就真的能发现沉降趋于稳定的趋势,然后接下来的工序才继续进行。这是在学校没有过的经历。有时候按规定和按自己设想的去做,两者得到的效果还是会有很大的差异”。

“平常漂亮的话我也不会说,但是我宁愿批评或者处分他们,也不希望最终在现场发生损失。以桥支架测量为例,只有前期的工作做扎实了,后期工作才能够继续。万一测量不充分,将来有沉降变化,桥面就会出现问题,那时批评就已经没有用了,测量的责任太重大了”,徐士月表示。

共同的现实难题

交流时,他们更习惯采用专业名词和精简的话语来阐释他们的工作日常。

他们的生活,在外行看来也显得有点简单枯燥。测绘团队每天早上八点上班,中午休息两小时,下午六点下班,因为工地附近没有商场、餐馆等设施,想购物或外出吃饭也变得十分麻烦。就这样,每天宿舍、公司、办公室三点一线的生活成为常态。相比于其他技术工种,因为工作中较少涉及高精尖技术,他们更是默默无闻。“大家都一样,挣多少存多少也就成为了对这种无处花钱的生活的调侃。我们更多时间是在现场放置点位收集数据信息,测量完后就回办公室用电脑做相应的数据测算,测算相对更耗精力,有时没算完就需要加班到半夜,这种核算需要多人进行复核来保障准确性”,徐士月的一位徒弟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频繁流动作为建筑行业的传统,也在深深影响着这些行业新人。

徐士月介绍,一方面,新人和企业签约后,在公司内会频繁流动。“比如目前的太湖隧道测绘队伍因项目较大配备了13人。7月份完工后的项目如果较小,这个团队肯定会被分散至全国各地。当团队中一些人掌握的技能经验比较多,也会被安排去单独设计规模较小的项目。一般新人进来培养两年左右就能读单独负责小项目了”。

另一方面,一些测绘员为寻求更好的薪资待遇或想固定在某地工作,跳槽便成为首选。“对于跳槽,我其实也支持他们(徒弟们)。我跟他们说,只要能用3-5年时间在目前的岗位上学好、技能掌握了。如果人家能够开更高价格、有更好的岗位吸引你,那你肯定去。一直留在一个项目,反倒可能不利于年轻人学习成长。有真本事,公司自己也都会提高待遇留你下来”,徐士月表示。

徐士月发现,测绘行业的高压力也成为部分年轻人不愿意进入的原因之一。徐士月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测绘行业犯错的成本太高了,所以工作中一直强调不能犯低级错误、不能犯致命错误。很多时候是今天出错明天就显现,后天就开始返工,而返工非常繁琐且耗费时间、金钱等成本。如果稍微偷懒少一个环节当时没显现,总有一天也会出错。这不是危言耸听,有太多血的教训。”

建筑英才网的一份招聘数据显示,2018年3月,建筑行业的人才招聘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12%,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建筑行业人才招聘需求的增长。其中,测量测绘、轨道工程师等招聘热度随着轨道交通的建设全都有所上涨,成为了建筑轨道交通方面的新一轮招聘热点。薪资方面,以测量测绘为例,职位在北京、上海、天津的平均薪酬分别为6899元/月、6673元/月、6430元/月。

2020年,李华富从中国矿业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进入太湖隧道实习并留任。他说:“测绘专业其实这几年一直在扩大招生。好多院校已经分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院系而不再属于土木院校。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空间信息与测绘工程学院中有许多专业分支,包含了遥感、地信、航空测量以及测绘工程等。测绘专业毕业后基本不愁就业,很多工程项目都抢着要。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田进

大国资新闻部记者 关注宏观经济以及人社部相关产业政策。擅长细节深度写作。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