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保持全国省级最优水平

作者:赵子健 2022-06-28 06:51

6月27日,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开幕,并发布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6月27日,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开幕,并发布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以下称作“报告”)。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报告指出,五年间,北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取得包括2021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43.1%,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4.6%;国家植物园正式挂牌;北京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全国省级最优水平等一系列成果。

未来五年,北京将从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守护生态红线、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持续推动绿色发展,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近日,南财城市通、21世纪经济研究院碳中和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2)》显示,作为低碳试点城市,北京的低碳发展亮点颇多,在单位GDP碳排放量、单位GDP电耗、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量比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上名列前茅,大多为净零碳城市的核心指标,显示出北京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转型质量较高。

碳排放强度全国省级最优

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北京稳步推进碳减排、碳中和,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全国省级最优水平。

单位GDP碳排放量,即碳排放强度,主要是用来衡量不同城市经济增长同碳排放量增长之间的关系。作为全国GDP排名靠前的城市,北京在GDP不断提升的同时,碳排放强度也一直在降低。

具体来看,“十三五”时期,北京以较低的能源消耗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2020年万元GDP能耗相比2015年时下降24%,GDP由2015年的22968.6亿元增长到36102.6亿元。

北京低碳排放强度的成就离不开北京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在“双碳”目标确定之前,北京的城市定位指引其产业向高科技、金融等方面发展。北京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83.8%,第三产业占比在样本城市中最高。

北京降碳成效还得益于正确的“做减法”。报告指出,五年来,北京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持续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一大批一般制造业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有序退出,拆除违法建设超2亿平方米。

《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2)》显示,“十三五”期间,北京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000余家,退出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建材、机械制造与加工的传统高能耗行业。同时,逐步探索建立一般制造业疏解提质动态管理机制,以标准约束为抓手,积极引导低效高耗企业调整退出与改造提升,推动制造业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提升。

在优化能源结构方面,北京持续压减煤炭消费量,同时加大了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利用,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为减排工作做出巨大贡献。

北京市统计年鉴显示,北京2015—2020年的煤炭消费量逐年降低,由2015年的1165.18万吨降至2020年的134.98万吨,6年时间减少了1000万吨左右煤炭消费量。同时,北京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也从13.05%降至1.5%,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展望未来,北京明确提出,到2025年煤炭消费量控制在100万吨以内。

在产业和能源结构优化之外,北京在绿色交通方面也取得不错的成绩。北京市交通委数据显示,北京城市交通碳排放年均增速已从“十二五”时期的6%下降至“十三五”时期的4%左右。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此前也介绍,截至2021年年底,北京累计淘汰国三排放标准汽油车近11万辆,新能源车保有量达50.7万辆,国五及以上车辆占比超70%,车型结构达到全国最优。

面向未来,报告提出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具体包括推进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完成市级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改造,推广绿色建筑,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在北京生活的市民有着切身感受,近年来,头顶的蓝天变多了、雾霾变少了,周边的公园变多了,生态环境改善了。

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北京深化大气污染治理,2021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43.1%,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坚持大尺度绿化,精心打造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温榆河公园一期等城市“绿肺”,完成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任务,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4.6%,国家植物园正式挂牌。

不仅如此,《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0年,北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居30城之首,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8.8%,园林绿化成效明显。

近年来,北京通过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筑牢山区绿色屏障,通过“五河十路”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工程等打造平原地区绿色生态,同时大幅拓展城市绿色空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构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园林绿化生态体系。

下一步,北京将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具体包括持续开展“一微克”行动,协同PM2.5和臭氧污染;森林覆盖率逐步提升至45%,除核心区外各区全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北京国家植物园体系;打造温榆河公园、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等大尺度绿化空间,新建一批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健全完善河长、林长、田长“三长联动、一巡三查”机制;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等。

相关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生态保护红线的最终目的不是简单的生态保护,而是要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地区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给予一定的生态补偿,可以为红线区内居民找到更适合当地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容纳了两千万人口的一线城市,北京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世界级大都市之一。去年发布的《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中收录的陆生野生动物达596种,印证了北京在生态建设与保护生态多样性方面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果。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赵子健

相关热门新闻

请点击添加到主屏幕